「剴剴案不能沉!」臺灣虐童致死案引發社會悲憤,然不只剴剴案,你知道臺灣虐童比例,甚至足以被看為是一個不文明的國家嗎?
據衛福部統計,全台2019年到2023年平均有1萬1,000至1萬2,000名兒童受虐,每年且約有20名未成年人在家受虐致死。李美遠牧師說:「這麼多年來的一個統計數字,讓人看了觸目驚心。」
民雄雙福教會打開雙手擁抱受虐孩童,印象深刻一例,曾有孩童因長輩情緒不易控制屢屢發生家暴情事,直到教會介入方出現轉機。撤案後,孩子在離開前來和牧者道謝,整個人的行為情緒都改變了。
回憶歷歷在目的情景,李美遠感動道:「他變得開朗很多!」
相關閱讀》
基督徒看剴剴案:別讓憤怒成為終點 聖經談「正義」不只懲罰而是修復,出於愛能多走一里路
基督徒社工:養育一個孩子,需全村之力 教會與社會能為兒少做什麼?
臺灣虐童比例高足列不文明國家
寶貴生命需要全民共同守護關懷
「剴剴案不能沉!」臺灣虐童致死案件引發社會悲憤,情節殘忍令人痛心疾首,民雄雙福教會李美遠牧師說:「兒童其實是需要被照顧的脆弱族群,但他卻受到照顧者虐待甚至死亡,許多家長看了都非常心疼。」
然不只剴剴案,臺灣虐兒事件時有所聞,據衛福部統計,全台2019年到2023年平均有1萬1,000至1萬2,000名兒童受虐,每年且約有20名未成年人在家受虐致死。李美遠說:「這麼多年來的一個統計數字,讓人看了觸目驚心。曾有報導提到臺灣虐童案的可怕,足以被看為是一個不文明的國家。」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兒童虐待為對18歲以下兒童的虐待和忽視行為,在責任、信任或權力關係中對兒童的健康、生存、發展或尊嚴,造成實際或潛在傷害的所有類型,包括身體或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視、疏忽、商業或其他剝削行為。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也提及,兒童有權享有特別照顧及協助,並確信「家庭」為社會的基本團體,是所有成員特別是兒童成長與福祉之自然環境,故應獲得必要之保護及協助,以充分擔負社會責任。
李美遠說:「公部門也不斷在宣導,孩童其實就是一個『獨立個體』,不是父母的附屬品,所以任何嚴重處罰或虐待,都是被禁止的行為,因為他們每一個都是寶貴的生命,需要全民共同守護跟關懷。」
神關心兒童尤其囑咐照顧無依孤兒
神關心兒童,尤其囑咐神的百姓要照顧無依靠的「孤兒」,詩篇68:5提及:「神在他的聖所做孤兒的父」,詩篇10:18也說,「為要給孤兒和受欺壓的人申冤,使強橫的人不再威嚇他們。」
出埃及記22:22神說不可苦待孤兒,「若是苦待他們一點,他們向我一哀求,我總要聽他們的哀聲」,耶利米書7:5強調,「你們若實在改正行動作為,在人和鄰舍中間誠然施行公平,不欺壓寄居的和孤兒寡婦。」
新約中,耶穌鼓勵眾人要回轉像「小孩」般來歸向神,甚至在馬太福音18:5說:「凡為我的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
李美遠說:「耶穌喜歡孩子來到祂面前,祂也為孩子們祝福,所以我們愛耶穌、我們敬拜神,其實也要去愛耶穌所愛的孩子們。」
相關閱讀》清償貸款、增加人數!神必償還憐憫貧窮人的善行,愛無限結美好果子
被家暴的孩子對人靠近會害怕
透過愛的擁抱從僵硬變得柔軟
神所設立的教會應是兒童成長最安全的地方,尤其在兒童主日學,教師秉持愛神愛人的心志,用真理來栽培孩子,並顧及孩童身心靈所需。
李美遠分享,民雄雙福教會打開雙手擁抱受虐孩童的故事,印象深刻一例,該孩童不僅在照顧上被忽視,也因隔代教養的長輩有情緒方面的障礙,因而不容易控制管教方式,以致屢屢發生家暴而被通報在案。
後來教會介入,該孩童初來時滿面憂鬱,沒有笑容也不與人互動,課業上有識字的困難,肢體語言也相當僵硬,李美遠解釋:「被家暴的孩子會害怕他人靠近,在肢體方面會很緊張,出現防備跟防衛心。」
因而牧者和教會老師,會在雙方關係建立後去抱這個孩子,「用我們的肢體去愛他,讓他感受到,人靠近他不是要打他。每次我們抱他時,也告訴他我們很愛他,慢慢這孩子在肢體上的表達就柔軟多了。」
臉上開始有微笑,人際關係也從「非常被動」到會主動打招呼、看到人會問好,李美遠感動表示:「他會主動叫牧師,還會拿東西來給我說:牧師這個給你。整個行為情緒都改變,他變得開朗很多!」
學習表現也有進步,後來經社工評估可撤案,家庭不久搬至台中,李美遠猶記,孩子離開前過來道謝,也一一跟照顧的牧者說再見。
愛能療傷、帶來生命深刻轉變,神設立教會乃為救恩的泉源。李美遠也分享另一故事,為教會合作攜手愛無限計畫,所接觸到的脆弱家庭。
神預備豐滿的恩典且恩上加恩
該家庭起初風雨飄搖,進入教會後從苦境轉回,如今一家六口都已受洗歸主,生命也不斷成長;最近,四位孩子中的老大還被選為全國僅22位的「自強兒少」、接受賴清德總統表揚,為眾人帶來極大鼓勵。
李美遠回憶,起初介入關心時,母親因一人身兼多份工作,無暇教養四個孩子,導致孩子有很多情緒障礙。教會看見家庭在物質方面的缺乏,便發動募捐協助經濟困境,孩子也進入主日學跟課輔班學習。
一開始,孩子們的情緒狀態非常混亂,時常會大吼大叫或躺在地上耍賴,所幸老師們耐心教導,孩子們才慢慢學會妥善表達內在感受;過去,課業受情緒所苦表現不佳,在情緒改善後成績也大有進步。
尤其老大越來越懂事,更多知道自己要挺身協助弟妹,養成負責任的個性,神也透過難得的表揚機會予以鼓勵,如同約翰福音1:16所說:「從他豐滿的恩典裡,我們都領受了,而且恩上加恩。」
上帝創立教會成為安全的地方
面對有受虐情況的家庭,李美遠歸納教會事工提出以下五大協助:
一、安全需求
在教會,牧者和教師關注孩童身心狀況,也與父母保持溝通,進而能留意孩童的安全狀態,李美遠說:「教會提供安全的地方,一方面提供安全需求、給孩子溫暖,他們在主日學也有很好的成長機會。」
二、心理諮商
協助孩童的情緒與創傷的治療,及家暴者家長有正確的教養方式。
因普遍來說,加害者在過去成長經歷中也是受害者,以致不知如何用正確方式對待晚輩,尤其台灣早期教養觀念多以「打罵」為主。
故面對受虐兒少、脆弱家庭,李美遠會安排諮商服務,諮商對象除受虐孩童,也包括其父母或隔代教養的長輩,「同時關懷受害者和加害的長輩,能使傷害減少,並且能建構正常的親職教養與關係。」
三、靈性關懷
教會能從基督信仰切入,協助加害者來學習耶穌的榜樣。路加福音1:37,「出於神的話,沒有一句不帶能力的」,透過聖經陪讀,脆弱家庭能在耶穌基督裡得著餵養與力量,家庭進而更新變化。
四、注入希望
孩子經過家暴過程,心理和自我形象各方面通常較脆弱,學習較無法專注、多有延緩的現象,因而教會可透過申請獎助學金來特別鼓勵。
李美遠表示:「脆弱家庭不會永遠在困境之中。教會願為受傷的孩童尋求資源,透過獎助學金的鼓勵,孩子有動力進步、改變自我形象。」
五、社區預防的機制
最後,她說:「教會實際是一個社區預防的機制,可以成為社區的守護者。」存著基督的愛發揮敏銳觀察的心,接住社區中高風險的家庭。
教會樂於與政府或鄰里長合作,無論是脆弱或瀕臨家暴的家庭,都歡迎轉介教會,透過全方面資源協助使家庭得康復、不斷往正向發展。
教會是基督身體,資源可互通有無,社會責任並非落於「一間教會」,而是「眾教會」一起承擔、織起安全網,如以弗所書4:16a,「全身都靠他聯絡得合式,百節各按各職,照著各體的功用彼此相助。」
右圖:李美遠身兼社工背景、心理諮商師及牧師身分,認為教會可善用靈性、諮商及社福資源,來保障孩童免受傷害,她尤其看重透過「家庭系統」讓個人創傷得醫治,深感面對此社會議題,教會的介入非常重要。(圖/李美遠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