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周學信老師受訪,從公共神學角度出發,分享關稅烽火下的信仰思辨。(圖 / Gemini2.0製圖、周學信 提供)

本(4)月2日,美國再次揮舞關稅大旗,以前所未有幅度調整全球貿易政策,宣稱將以「互惠」原則重塑國際經貿關係。

 

政策一出,立即牽動全球經濟脈動。讓許多人深思,政策背後究竟是保護主義的升級?還是重振國家經濟的必要手段?

 

對此,周學信教授在專訪中以「公共神學」視角剖析這場關稅風暴背後的倫理意涵與社會衝擊,點出新政策可能對弱勢群體造成的深遠傷害,並呼籲教會與基督徒應挺身而出,發揮信仰良知。

探究美國關稅新政

對於此波關稅政策調整,中華福音神學研究學院周學信教授指出,其核心論述訴諸「互惠原則」,意圖平衡長年貿易逆差與應對不公平的貿易行為。川普政府認為,目前多數貿易夥伴設下高額關稅壁壘,使美國製造商無法公平競爭,因而快速推動針對特定國家的報復性關稅,聲稱為求公平自保。

 

然而,從公共神學的觀點出發,周學信教授提出質疑:此類政策是否真正符合聖經所強調的「公義」、「憐憫」,與對弱勢的關懷?此三者正是公共信仰倫理的核心價值,也是台灣教會亟需深化實踐的信仰原則。

 

關稅政策的經濟影響與倫理挑戰

就經濟面而言,周學信指出:「高關稅政策直接墊高進口成本,進而推升民生物價。」耶魯大學預算實驗室預測,美國家庭年度開銷將因物價上漲,導致額外負擔3,800美元,消費者物價指數短期內恐上升2.3%。稅務基金會分析顯示,到2025年,美國平均進口稅率將升至16.5%,創1937年以來新高。

 

這不只是數字上的變動,更是對低收家庭與發展中國家的致命衝擊。周學信指出,此舉與聖經對「生計正義」的教導相違。發展中國家如孟加拉、巴基斯坦等仰賴對美出口的經濟體,可能因此陷入困境,甚至引發報復性關稅,進一步撕裂全球經濟秩序。

  • news-details
  • 從公共神學角度出發,藉該項關稅政策的變動,可進一步思考教會與社會間的關係。(圖 / Gemini2.0製圖)

以「恩典經濟」回應全球不義

面對此種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經濟政策,周學信轉引神學家Kathryn Tanner的「恩典經濟學」觀點,提醒社會必須回歸信仰的經濟倫理核心。

 

Tanner 主張,真正的經濟制度應以「恩典」為核心,而非效率與利益極大化。正如上帝白白賜下恩典、赦免人類過犯,經濟政策亦當彰顯這種無條件與超越的恩典精神。

 

根據公共神學的基本結構,「共同福祉」、「人類尊嚴」、「正義」、「團結」與「管家職份」是不可忽視的五大支柱。特別是「共同福祉」的觀念,提醒我們,不能僅以單一國家的優先利益為衡量標準,政策必須回應所有受影響者的需要。

 

因此,公共神學嚴正提問:美國新關稅政策是否真促進整體社會與全球的福祉?抑或只是以他人困苦作為代價,實現自身短期利益?

  • news-details
  • 基督徒應在經濟行為中體現「恩典的原則」,發揮屬靈影響力。(圖 / Gemini2.0製圖)

互惠原則與聖經公義的張力

川普政府標榜的「互惠原則」看似公平,實則與聖經中「超越對價邏輯」的公義思想有所張力。聖經所宣講的公義,是以神為本、以鄰舍為念,而非計算性交易邏輯。

 

這種張力也可見於教會本身。周學信警示,就如在教會生態中,大型堂會常主導資源,小型教會則被邊緣化;國際貿易亦是如此:強國主導規則,弱國被迫承受後果。單憑「互惠」,並無法處理根深柢固的結構不義與權力失衡問題。

  • news-details
  • 周學信藉此提醒,教會與社會之間應相互依存、共同發展。(圖 / Gemini2.0製圖)

保護主義的誘惑與全球倫理責任

公共神學強調,當「互惠」淪為工具主義口號,極易滑向「保護主義」的深淵,並對全球最脆弱者造成傷害。保護主義往往以保障少數利益為名,犧牲邊緣群體,違背聖經中對窮人、公義與團契社群的深切關懷。

 

因此,公共神學必須發聲:教會不能沉默不語。耶穌不僅關心靈魂得救,更關注整全生活的翻轉。信仰若不回應政策造成的不義,就已失聲。

  • news-details
  • 教會應效法耶穌愛世人的榜樣,參與社會(公共議題),提供全面服事。(圖 / Gemini2.0製圖)

國家利益與共同福祉的抉擇

周學信強調:「實踐『共同福祉』不是理想主義,而是信仰的本分!」並引述拉丁美洲解放神學者的呼聲——上帝對貧者懷有優先的憐憫與偏愛(preferential option for the poor)。這不僅是一句口號,而是對公共政策的道德判準。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腓立比書2:4

腓立比書2:4這節經文也提醒我們,真正的信仰實踐,是在政策設計中體現對「別人」—特別是貧者與弱者—的深度關懷。

 

侯活士的觀點同樣振聾發聵:教會必須成為國家的道德良知,拒絕狹隘民族主義,以福音的普世性關懷全球各族人民的尊嚴與需要。當高關稅成為壓垮平民生活的稻草,教會豈能視而不見?

  • news-details
  • 教會當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做光做鹽,不能對影響全球的問題置身事外。(圖 / Gemini2.0製圖)

信仰群體的公共責任

因此,面對此類重大政策轉變,教會必須積極參與公共對話,提供倫理視角與信仰反思。周學信呼籲,神學教育應裝備信徒以真理為根基,主動參與政策論述,從而轉化社會結構,落實福音使命。

 

彌迦書6:8所言歷久彌新:「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從教會門訓到公共行動,這場關稅風暴呼喚的不只是經濟對策,而是信仰良知的集體覺醒。

 

相關閱讀》

股市崩盤時,上帝在哪裡?——請做這四件事

股票繼續跌,情緒快崩潰? 「三個感動」寫給你,還有快撐不住的人

當全球股市慘跌,倚靠神的供應不恐慌! 資產縮水但上帝恩典不縮水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