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空有敬虔外貌嗎?3個跡象 自我檢視

你對聚會、服事感到厭煩嗎?是否因著個人家庭、工作、課業,對神不再是「首選」呢?抑或,是否只是因著「習慣」,每週重複在教會做「應該」做的事呢?
  • news-details
  • 唯有上帝能鑒察人心!若基督徒空有敬虔的外貌,卻缺乏真實愛神、愛肢體的心,這樣的信仰便不能討神喜悅。台北市基督徒聚會處任駿傳道從三大面向,探討基督徒可能落入形式上的信仰。

     

    你有厭煩參與的聚會嗎?有時不一定是聚會有問題,而是人的「心態」出了問題。另一方面,對神而言,有些聚會也是祂所「厭煩」的,因為上帝厭惡人「空有敬虔的外貌,內心卻沒有真實與祂相交」。

  • news-details
  • 假冒為善的人_為了要給別人看

    馬可福音7:6,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這些假冒為善的人,將敬虔行為流於習慣,習慣遵守「人」所定的規條,外在看似敬虔,內心卻遠離神,像是一個演員,熟練扮演著虔誠基督徒的角色。

     

    他們通常在聚會中回應最熱烈,熟悉聚會流程,他們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要給別人看,然而一旦離開他人視線,就原形畢露。

     

    任駿特別請會眾反思:「你在獨處時都在做什麼呢?思想討神的喜悅嗎?在沒人看見時,和在眾人面前做的事情一致嗎?

  • news-details
  • 不能對神行詐欺

    瑪拉基書1:14「行詭詐的在群中有公羊,他許願卻用有殘疾的獻給主,這人是可咒詛的。因為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外邦中是可畏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神兒女本該獻上完美的公羊,向神表達對祂的崇敬、愛戴與由衷感恩,然而,我們卻將一個「不合格的瑕疵品」獻給神,還以為神不會介意,如此情況,體現在隨隨便便的敬拜,或輕易放棄對神的承諾。

     

    基督徒本該給神「最好的」,卻向神行了「詐欺」。

     

    「就像賣東西一定要賺取利潤一樣,我們對神的付出,不會超過我們期待從神得到的東西。」聖經中,亞拿尼亞和撒非喇變賣田產,卻私自留下財物而被神擊殺,此事件就是具體例子。我們給神的可能比十分之一更少,卻謊稱給了神全部,時至今日,在信仰生活中,仍有這樣的事出現。難道,這不是神對人的大憐憫嗎?

  • news-details
  • 上帝要的是什麼_你搞錯重點了嗎?

    馬太福音22:37-40,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上帝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愛神和愛人,然而,基督徒的行為卻不一定如此行。任駿提醒:「我們要常常反省回顧,在這件事情上,上帝要的是什麼?做這件事情達成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此外,在「聚會、聽道、服事、傳福音和禱告」面向上,基督徒也可能落入了「形式化」。

     

    1.聚會形式化

    聚會目的是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和勉勵行善。其中相顧的「顧」,原文之意為「仔細的看」,不僅看到弟兄姊妹的需要,更要思想如何愛對方。

     

    彼得前書1:22「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聚會中學習到的真理,應是使你我生命產生無偽的愛心和信心。

     

    2.聽道形式化

    聽道時,需存有戰兢、特別留心的態度。講道並非「屬靈的綜藝節目」,而是要使人的心被神光照,以致能自我省察、悔改,重新走進神的心意。

     

    在聽道時,你可能會抽離或迴避,認為「經⽂講的不是我,我沒有那麼糟」、「講很有道理,但我需要再想一想…」、「太難了,我做不到,上帝會原諒我吧…」

     

    以賽亞書66:2,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原文作貧窮)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

     

    任駿鼓勵,聽道時,盡量把經文「對號入座」,彷彿每句話都是要對「自己」講的,不去閃躲、找藉口,也不打折扣;像面對美食一樣仔細品嚐,使聖靈可在生命裡動工。

     

    3.服事形式化

    服事形式化發生在「不是為主而做,以及沒有把上帝的工作放在生活首位」兩個面向。

     

    往往,基督徒常會把家庭、工作放在比上帝更重要的位子,如聖經中,就發生過以色列人以裝修自己的房屋為優先,使重建聖殿的工程停擺了整整15年。

     

    當神的工作不再那麼優先、迫切時,人的心態就會淪為「應付」。然而,上帝應許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祂會照顧我們生活各個面向,且不會使我們失望。

     

    4.傳福音形式化

    對保羅而言,傳福音不是策略,而是生活方式。

     

    哥林多前書9:19、23「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做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傳福音,是為了搭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分享福音的好處。

     

    5.禱告形式化

    要避免禱告形式化,除了要避免同樣的禱詞內容,或者在固定時間、場合禱告,也應打破求平安、順利的習慣,多祈求有信心、能忍耐、擁有患難中的平安。

     

    任駿說:「禱告是向與聖潔生活違背的事物摔角。」若生命中存有擔憂、不信等「內在敵人」,需要去對付。當我們明白有這個層面存在,禱告便不再馬馬虎虎。

     

    提摩太後書2:22,「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教會的禱告會是帶下復興的場所,也是每個基督徒實行「經常性的和一群清心禱告的人專心致志,同心合意禱告」的地方。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