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基督教與眾多文化的比較 這和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不同,基督徒相信苦難常常是不公義、不成比例的,生活就是不公平,好好生活的人日子常常過得不好。謝勒寫道,基督教成功地公平對待了在苦難裡的所有沉重與悲慘,因為它承認有不公,不像因果報應的教義,後者堅持所有人的苦難都是罪有應得。《約伯記》無疑是第一個清楚說明基督教觀點的一卷書。上帝在這卷書中譴責了約伯的朋友,因為他們堅持約伯的痛苦和苦難,一定是他自己在生活中的道德缺陷所造成的。 這一點我們在耶穌身上看得最清楚。要說有人可以基於品性就配得好生活,那麼必定就是耶穌,但是祂卻沒有得到。如謝勒所寫的,整個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就是「那位模範的無辜之人,為了別人的罪債而甘願承受了苦難…苦難…透過那位受苦者的神聖品質,獲得了一種奇妙、新生的高貴。」在十字架的光芒下,苦難成了「煉淨,而非懲罰。」 與二元對立觀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同於道德主義),基督教並不把苦難視為償還罪債的方法,靠著忍受痛苦的程度來衡量。基督教並未這樣教導:「苦修、自願的自虐……會讓人更屬靈,離上帝更近……『苦難的本身使人更靠近上帝』的這種說法,更像是希臘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解釋,而非基督教。」 此外,二元對立論把世人分成好人和壞人,苦難則是美德的勳章,是道德高尚的標記,讓你有理由把苦待你的群體妖魔化。與此鮮明對比的卻是,基督徒相信,如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名言所寫的:「區分善惡的界線,卻縱橫交錯在每個人的心上。」 不。基督徒對苦難的理解是受到恩典觀念的主導,我們在基督裡得到了赦免和愛,並被接納進上帝的家中,而這些好處原是我們不配得的。這個事實把我們從試探中釋放了,不再因受苦而驕傲。但也正因為現在就能享受到這些無可估算的好處,所以苦難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謝勒寫道:「在殉道士身上釋放出奇妙力量的,不是在肝腸寸斷的劇痛中看見絢爛快樂的死後生活,而是經歷到身處上帝恩典狀態中的喜樂。」 的確,苦難不僅因為這些喜樂而變得可以忍受,甚至還可以在悲傷中強化這些喜樂。「基督教關於苦難的教義所要求的,不只是耐心地忍受苦難……生活的痛苦和苦難讓我們把屬靈的眼睛定睛在……基督救贖的核心和屬靈的益處上。」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林羿翧的父母都是老師,從小就被安排學習很多才藝,求學過程一路被人形容為「優秀」,造成她自命不凡的個性,不僅見不得別人好、不能忍受被超越,還老是怨天尤人。
當別人看到你的眼睛卡了一個小東西,你希望對方怎麼做?手直接伸過來?你大概不會開心。我想,我們會希望對方有禮貌地問一下:「我可不可以幫你拿掉?」
有位年輕媽媽正從廚房裡出來、坐在沙發上準備休息一下,打開手機看到社群軟體上有個自己的高中同學,正高調貼出她先生送給她的花,忽然覺得一陣沮喪,怎麼自己今天正辛苦的做飯,但同年齡的她卻正在接受獻花呢? 也曾有位上班族正在上班空檔休息時,不經意的瞥見一則關於自己職場上一位同儕被媒體給專訪的報導,在報
有位年輕媽媽正從廚房裡出來、坐在沙發上準備休息一下,打開手機看到社群軟體上有個自己的高中同學,正高調貼出她先生送給她的花,忽然覺得一陣沮喪,怎麼自己今天正辛苦的做飯,但同年齡的她卻正在接受獻花呢? 也曾有位上班族正在上班空檔休息時,不經意的瞥見一則關於自己職場上一位同儕被媒體給專訪的報導,在報導中,他那位友人被記者給以一個既專業又採光大器的角度給拍了張帥照,他不禁想到自己剛才在會議室裡狼狽報告的樣子,覺得自己的人生真是太不爭氣了。 親愛的朋友,上述兩個例子中的感慨情緒,會否也常發生在您我的日常生活中?其實很多時候,許多鬱悶的情緒來自於比較失當!很多人常喜歡拿自己的「現實人生」,去和別人的「精彩片段」做比較,以致陷入不必要的自卑或憂鬱。當我們看到別人在曬恩愛、或在賣弄某些一時成就的瞬間時,我們會拿他們那瞬間的美好或高峰,去比對自己每天常見的日常,甚至是比對自己每天最辛勞的時刻;事實上,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您怎知那些人在突顯他們某些令人稱羨的瞬間時,他們其他的時間有過得比您更幸福、更得意?別拿自己的現實人生,去和別人的精彩片段做比較!這種比較根本不客觀,且只會讓自己陷入無意義的鬱悶當中。 上帝賜給每個人有不同的精彩,也給每個人不同的功課與人生歷程。即便一個人會有某些瞬間特別令旁人羨慕,但我們要想通:人生,就像一部持續播放的寫實紀錄片,沒有人的人生是可以只「定格」在某些精彩的瞬間的,每個人的生活有各自的柴米油鹽醬醋茶之現實面要去面對。別拿自己的現實人生,去和別人的精彩片段做比較!這,是自找憂鬱。不是嗎? 【上帝的小叮嚀】 因為我們成了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林前4:9) 【施以諾新書分享】 《喜樂,是一帖良藥》 施以諾著/主流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文章授權/施以諾教授)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不論在任何行業、領域,追求目標的過程會遇到比較和競爭,進而迷失自我。國際超模、小賈斯汀的妻子海莉·畢柏(Hailey Bieber)近日在新頌教會(Hillsong Church)網路頻道節目上大方談及,自身如何不迷失在鎂光燈下。不同於其他人,她找到上帝將其擺放在此領域的真正目的:「我在這裡就是要代表耶穌。」
「我們每天都在比較,無論是社群軟體上的超美自拍照、電視上的女演員或我們身邊超受歡迎的朋友同事,我們常常用這些標準衡量打擊自己。」暢銷作家貝西.聖阿門哈德(Betsy St. Amant Haddox)指出當今許多人已經陷入「比較」的泥沼。「比較」會引起嫉妒和自我厭惡導致心中貧乏,偶而佔優勢時,會立刻不自覺顯出傲慢,「比較」絕對是雙輸的局面…
人際關係中的「衝突」真的是溝通不良造成的?事實上,起因於爭競與比較。若不認識自己的創造,便容易落入「爭論誰為大」的衝突問題。
「因為耶和華如此說,那些謹守我所喜悅的事。」(以賽亞書56:4) 上帝給我們的,都是上好。世界卻永遠在「比較」。這是我們在主裡有安息、美好、與幸福的緣由。因此,當我有妻子時,立定心志,不與人比較。 結婚三十多年,我仍堅持,不將妻子與別的女人比較。例如身材不用比,頭髮多少不用比,服裝不用比,煮的料
如何找出自己的心理死穴,改善情緒控制的能力,原來都是快樂心理的一種。
走在攘往熙來的街道上,或站在車水馬龍車道旁等候穿越斑馬線,現代的我們大多會將注意力放在手機上,隨時等待它發出訊息通知,或友人回覆訊息,因此手指常不時忙碌滑動點擊Line、臉書、推特等社群媒體,就在這時,一張照片映入眼簾,某位老朋友看來丰采可人,身穿一襲亮麗泳衣,站在異國浪漫又美麗的沙灘上…接著,各式評論如潮水般瘋狂湧入…
(照片提供/張文亮;編輯中心製圖)
(圖片提供/iMChurch行動教會)
(圖片提供/iM Church行動教會)
廣發代禱信是基督徒常做的事,這是因為「彼此代求」是聖經的教導!但是,會不會無形中讓大家有一種錯覺,就是「多一點人禱告比較有用」? 禱告與人數無關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利亞與巴力先知的對決」,以利亞只有一個人,巴力先知有450個,對戰結果顯而易見,以利亞一個人打敗了對方激烈而瘋狂的「作法」(王上18章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