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提摩太

【提摩太 凱勒專欄】基督教與眾多文化的比較

基督教與眾多文化的比較   這和相信因果報應的人不同,基督徒相信苦難常常是不公義、不成比例的,生活就是不公平,好好生活的人日子常常過得不好。謝勒寫道,基督教成功地公平對待了在苦難裡的所有沉重與悲慘,因為它承認有不公,不像因果報應的教義,後者堅持所有人的苦難都是罪有應得。《約伯記》無疑是第一個清楚說明基督教觀點的一卷書。上帝在這卷書中譴責了約伯的朋友,因為他們堅持約伯的痛苦和苦難,一定是他自己在生活中的道德缺陷所造成的。   這一點我們在耶穌身上看得最清楚。要說有人可以基於品性就配得好生活,那麼必定就是耶穌,但是祂卻沒有得到。如謝勒所寫的,整個基督教信仰的中心就是「那位模範的無辜之人,為了別人的罪債而甘願承受了苦難…苦難…透過那位受苦者的神聖品質,獲得了一種奇妙、新生的高貴。」在十字架的光芒下,苦難成了「煉淨,而非懲罰。」   與二元對立觀不同(在某種程度上,也不同於道德主義),基督教並不把苦難視為償還罪債的方法,靠著忍受痛苦的程度來衡量。基督教並未這樣教導:「苦修、自願的自虐……會讓人更屬靈,離上帝更近……『苦難的本身使人更靠近上帝』的這種說法,更像是希臘和新柏拉圖主義的解釋,而非基督教。」   此外,二元對立論把世人分成好人和壞人,苦難則是美德的勳章,是道德高尚的標記,讓你有理由把苦待你的群體妖魔化。與此鮮明對比的卻是,基督徒相信,如索忍尼辛(Aleksandr Solzhenitsyn)名言所寫的:「區分善惡的界線,卻縱橫交錯在每個人的心上。」   不。基督徒對苦難的理解是受到恩典觀念的主導,我們在基督裡得到了赦免和愛,並被接納進上帝的家中,而這些好處原是我們不配得的。這個事實把我們從試探中釋放了,不再因受苦而驕傲。但也正因為現在就能享受到這些無可估算的好處,所以苦難就變得可以忍受了。   謝勒寫道:「在殉道士身上釋放出奇妙力量的,不是在肝腸寸斷的劇痛中看見絢爛快樂的死後生活,而是經歷到身處上帝恩典狀態中的喜樂。」   的確,苦難不僅因為這些喜樂而變得可以忍受,甚至還可以在悲傷中強化這些喜樂。「基督教關於苦難的教義所要求的,不只是耐心地忍受苦難……生活的痛苦和苦難讓我們把屬靈的眼睛定睛在……基督救贖的核心和屬靈的益處上。」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 凱勒專欄】一種本能,一種恩賜—禱告

我們已經看見,禱告是一種全球性的現象,但在各種禱告之間,也有真實、不可化約的差異。這把我們帶回到以下問題:禱告的本質是什麼?我們可以怎麼樣來定義它,才能理解為什麼在人們的生活中,它無所不在,同時又能真正在禱告的忠心操練上成長?   從聖經的觀點來看,禱告幾乎普世的現象並不令人吃驚。所有人都是按照「上帝的形像」造的(創世記一:26-27)。帶有上帝的形像,意味著我們被設計是要來反映上帝、與祂建立關係的。這就是為什麼十六世紀的改教家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會寫到「神聖之感」(divinitatis sensum)──即,所有人都擁有對神的感受。「人心因他的本能多少意識到神的存在」,因此「宗教的種子撒在所有人心裡。」其他神學家也認為,這個神聖之感就是禱告之所以在人類中間如此普遍的原因。《羅馬書》一章第19-20 節說,我們看一看世界就能得出結論,有某種偉大的力量創造並維護了它。一次軟弱和不安的經歷,可以把這種原始的知識激發成呼求幫助的禱告。   英國神學家約翰.歐文(John Owen)也相信,所有人裡面都有禱告的天然衝動,它「原本就在自然律中」,是一種「對那一位神聖存有的自然、必要、根本的承認。」他還補充表示,很多非基督教宗教和文化,在禱告上的勤奮程度,都讓基督徒感到羞愧。約拿單.愛德華茲補充說,「上帝有時樂意垂聽非信者的禱告」,不是因為祂有任何義務,而是純粹出於祂的「憐憫」和「主權的恩慈」;愛德華茲為此引用了聖經的例子,即上帝在《約拿書》三章垂聽了尼尼微人的呼求,甚至也垂聽了邪惡王亞哈的呼求(列王紀上二十一:27-28)。   考慮到這些所有因素,我們可以把禱告定義為一種對上帝的認識之個人性、交流性的反應。所有人都可以得到某部份對上帝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他們有一種無法否認的感受,知道自己需要在更高層面上、比他們無限偉大的某物或者某位。禱告就是尋求對那個存有和現實做出反應,並與之建立聯繫,就算僅只是對著空氣呼求幫助。   我相信,這就是所有人類禱告的公分母。然而,因為我們的定義是把禱告理解為對上帝認識的一種反應,這就表示,禱告深刻地受到那種認識的程度和準確度所影響。雖然每個人都可以有一種神聖之感,但加爾文觀察到,我們都會將那種神聖之感,按照自己的興趣和願望重塑,除非我們的上帝觀是透過聖靈和聖經得著糾正和澄清。   所以,禱告是對上帝的認識的一種反應,但卻表現在兩個層次之上。在一個層次上,禱告是一種要向外尋求幫助的人性本能,根基於一種非常一般性和失焦的上帝感。它是一種溝通的努力,但卻不可能會是真正的交談,因為它對上帝的認識太過模糊。但在另一個層次,禱告可以是一種屬靈的恩賜。基督徒相信透過聖經和聖靈的能力,我們對上帝的認識可以得著澄清。從我們藉著相信基督,被聖靈重生的那一刻起(約翰福音一:12-13;三:5),聖靈就向我們表明,我們不只是上帝的臣民、也是祂的兒女,而且我們可以與祂交談,因為祂是我們的天父。(加拉太書四:5-6)   直覺禱告所要求對上帝的認識,源自直覺,通常出於自然(羅馬書一:20)。但是基督徒對上帝的認識帶有言語的清晰,是藉著聖經的話語及其主要資訊──即,福音。聖經是上帝活潑的話語,我們可以在其中聽到上帝對我們說話,我們也可以有禱告的反應,雖然我們不應該把這只是稱為「反應」。藉著聖言和聖靈,禱告變成了回應上帝──這是完整意義上的交談。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凱勒專欄】工作—它是從上帝而來的極好禮物

尤瑟夫.皮柏(Josef Pieper)是一個20世紀德國天主教會的哲學家,寫過一篇著名的文章叫做《閒暇:文化的基礎》。皮柏論證說,休閒不只是沒有工作,而是一種心靈或靈魂的態度,在這種狀態下,你可以按照事物的本相來沉思和欣賞它們,不必考慮它們的價值或直接效用。工作狂的頭腦(如西方文化所常見的)傾向於用效率、價值和時效的方式來看待任何事,但我們也必須有能力欣賞生活最簡單和平常的層面,甚至嚴格說來並沒有用、只是讓人高興的層面。令人吃驚的是,所謂嚴苛的改教家約翰.加爾文甚至也同意此點。他在談論基督徒生活時,也警告人們不要只從用途來衡量事物:   「我們若思考神為何創造飲食,就會發現這不但是為了人的需要,也是為了人的享受和使人快樂。和歡暢嗎?除了人的需要以外,神給我們衣裳的目的也是為了美麗和含蓄。草、樹和水果,除了本身實際的用處之外,也有他們美麗的外觀和味道……簡言之,除了神決定一切的受造物有實際用處以外,難道祂不也是賞賜它們吸引力嗎?」   換句話說,當我們看到任何事物時,要能夠說出像下面這樣的話:  世上萬物光華美麗,大小活物盡現驚奇,  世上萬物智慧奇妙,都是至高上帝創造。   除非我們時常停下工作、花時間敬拜(皮柏視為「休閒」的主要活動之一),單單欣賞和享受世界—包括我們勞動的成果,否則我們就無法真正體驗到生命的意義。皮柏寫道:   「閒暇是一種肯定的狀態,這和「不活動」不一樣……這好比一對情侶談話之間的靜默片刻,什麼話都不必說,兩人卻能融而為一……《聖經》上也這樣記載著,在收工之後,「上帝看到他所做的一切,他覺得非常好。」(創世記1:31)可見閒暇包含了人的內省行為,他看到了他在現實世界的工作完成之後,感到心滿意足。」   簡言之,工作—大量的工作,是使人生有意義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它是從上帝而來的極好禮物,也是賦予我們生活有目標的主因,但它也必須有自己恰當的位置,要服膺於上帝,它必須時常停下來,不僅為了身體的恢復,也為了喜悅地接受世界和日常生活。   我們可能覺得這是顯而易見的。我們會說:「工作當然很重要,不過工作也不是生活的全部。」但準確地抓住這些真理是必要的。因為在一個墮落的世界裡,工作使人倍感挫折、精疲力盡,所以人們很容易就下結論說:「能不工作就好了,」或者只能短暫忍受工作的艱難。但另一方面,因為我們混亂的心靈渴求肯定和讚賞,所以也很容易落入相反的極端—生活只圍繞著事業成就,很少顧及其他。事實上,過度工作常常是一種可怕的企圖,嘗試要早早就把一生的工作做完,以便不要再去思想工作。這些態度最終只會讓工作變得更令人感到愚昧和不滿足。   當我們覺得「我討厭工作!」的時候,我們應當記得,雖然工作對於提醒我們萬物是受到的咒詛(甚至強化這個觀念)特別有效,但它本身並不是咒詛。我們被造就是要工作,而且也因此得到自由。另一方面,當我們感到生活完全被工作佔據的時候,我們也要記得必須尊重工作的限度。要過一個有意義的工作人生,就要牢牢抓住這套平衡工作與休息的神學,因為沒有比這個出發點更好的了。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Timothy Keller)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 凱勒專欄】兩個人都錯了;兩個人都蒙愛

主耶穌沒有將世界分成道德的「好人」及不道德的「壞人」。祂讓我們看見每個人都投注在自我拯救的工程中,不是利用上帝就是利用其他的方式,好讓自己得著權力及掌控,只是使用的方法有所不同。雖然兩個兒子都做錯了,但是父親仍然關心他們,極力邀請他們兩個都回來享受父親的愛和宴席。   這表示主耶穌的「福音」信息,是一個全新的屬靈概念。主耶穌的福音既不是宗教或非宗教、道德或不道德、道德論還是相對論、保守主義或自由主義,也不是兩極範圍之間的一半,它是另一種全然總括的型態。   主耶穌的福音與前述的兩個方法,是有明顯的區別:福音說每個人都錯了,但是每個人都是蒙愛的;每個人都被呼召來認清這個事實,生命可以因此而改變。與福音相對的是,大兒子們將世界二分為:「好人(像我們)是屬於圈內的;壞人一就是真正造成世界問題的人,應當出局。」而小兒子們,完全不信上帝,也同樣地說:「是的!我們這些心胸開放、容忍度高的人是屬於圈內的;那些頑固偏執、心胸狹窄的人,是真正造成世界問題的人,才應當出局。」   但是主耶穌說:「自卑的才是圈內的,自高的應當出局。」(詳見,路加福音十八:14)那些承認自己不怎麼好、又願意心胸敞開的人,就是在向上帝靠近,因為得著主恩的先決條件,是要先知道自己需要主的恩典;那些覺得自己很好而拒絕恩典的人,則是正在遠離上帝。「上主……卻眷顧卑微的人,遠離驕傲的人。」(詩篇一三八:6,新普及譯本。)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凱勒專欄】決定去愛

「決定去愛」這項原則對婚姻有多重要呢?它是其關鍵。   在《以弗所書》五章第28 節,保羅說:「丈夫也當照樣愛妻子。」他已經在第25 節力勸他們要愛自己的妻子了,但在這裡為了把話說清楚,保羅使用了一個強調義務的詞。   保羅所說的意思毫無疑義,他命令丈夫們:他們應當愛他們的妻子。情緒無法被命令,只有行動才可以,所以保羅要求的是行動,他不管他們在某天或某個時刻的感受如何—他們都必須愛他們的妻子。   那是不是就代表著,無論你和誰結婚都沒關係,你不需要愛上和你結婚的人,或者情感在婚姻中就不重要?不,我沒有建議你要故意去和一位你不喜歡的人結婚。    但我可以保證的是,無論你和誰結婚,你將會落入「不喜歡」他們的田地,強烈的情感感受和愉悅,不會、也不可能維持,甚至會在你結婚之前,就失去了對你伴侶神魂顛倒的感覺,這是相當典型的現象,因為我們的情緒和生理、心理、環境中的太多因素有所牽連。   你的感受會起起伏伏,而若你跟從我們文化中對「愛」的定義,你可能就會結論表示,不可能有適合和你結婚的人。   我們的文化推崇浪漫激情,所以我們說:「如果這就是我要和他結婚的人,那我的感覺就不該有這麼多的波折。」   (文章授權/提摩太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凱勒專欄】邪惡的反作用力

經文【詩篇第54篇】 上帝啊,求你以你的名救我,憑你的大能為我伸冤。上帝啊,求你聽我的禱告,留心聽我口中的言語。因為,外人起來攻擊我,強暴人尋索我的命;他們眼中沒有上帝。上帝是幫助我的,是扶持我命的。他要報應我仇敵所行的惡;求你憑你的誠實滅絕他們。我要把甘心祭獻給你。耶和華啊,我要稱讚你的名;這名本為美好。他從一切的急難中把我救出來;我的眼睛也看見了我仇敵遭報。   最基本的禱告是:「哦,上帝啊,救我」(第一節)。大衛將他的辯護權交給上帝(第一節),也讓有自毀傾向的邪惡自然而然地運作(第五節)。再沒有任何書比魯益師(C.S.Lewis)所著太空三部曲小說中的第二部《漫游金星》(Perelandra),還能更深刻地刻劃出罪惡自取失敗的本質。書中的角色被幸災樂禍於上帝兒子之死的魔鬼控制著,直到基督徒蘭塞姆(Ransom)本質上地問了牠:「耶穌的死對你造成了什麼結果?」魔鬼便甩甩頭,嚎啕大哭,因為牠想起來,在殺害基督時,牠也打敗了自己並終結了死亡。邪惡並沒有與良善大戰到難分難解……良善已經得勝,而邪惡則是處處自食惡果。   禱告 主啊!邪惡摧毀了自己,因為?是至高無上的主宰,這是?的世界。然而,在我內心深處卻不相信這事,因此我受到去做錯事的試探,並且當我看到別人「消遙法外」時,我就極其氣餒。我讚美?,因為?是邪惡無法勝過的那一位!阿們。     (文章授權/提摩太凱勒臉書專頁)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