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主管

【張文亮專欄】在不公平的待遇,體會工作的價值不是為了錢

1979年,我在臺灣大學研究所畢業。畢業前,我有兩個工作機會,台北市某德國代理商的工作,月薪15,000元。中壢某研究環境污染的單位,月薪7,600元。我家住台北,我選後者,每天通車往返,因為幫助環境,是我學生時代的夢。   當年,公司聘兩位。經過試用期,我們成為正式員工。六個月後,公司發布升遷名單。是他,不是我。我未去打聽不獲升遷的緣由,但是心中還是難過。   不久,那位同仁有更好的工作,離職前往農業改良場,擔任公職。公司要我完成對方未完成的工作,去政府單位簡報。我不太高興,還是努力完成。但是公司主任,對我沒有感覺,認為這沒什麼,是我該做的,我還是擔任原職。   半年後,公司主任換人,新的主任一來,就連升我二級,擔任環境部主管。以後我的責任更大,壓力更多,薪水升到12000元。更重要的是,我有機會走遍台灣各大、小河流,看了許多污染的現場,幫助許多的農夫、漁夫,這遠超過薪水所給。   當年的選擇,我沒有因一時挫折,憤怒離開,我才有機會成為保護環境的專家。以後三十多年,我遭遇許多的困難,遇到幾個更惡的主管,但這也是體會上帝保守的機會。看到一路上修理我的,一個個下馬,或是官司纏身。   原來惡人當權,不會久。權力來去,不過是一場流水席。他們下台不是因著我的緣故,但是我看到結果,實在驚訝,又敬畏主。我一直學習信靠主,也學習不當惡主管。   我一生所作的工作,不是我完成什麼,而是在上帝手中,使我完成祂起初給我的感動。 只有將拼圖拼完,日後,我才看清每一塊拼圖的意義。   同學,我為每一塊拼圖感謝主,雖然我曾困惑其意義。沒有這困惑的一塊拼板,我還真不行。   (文章授權/張文亮教授)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蒲公英專欄】讓人記住你的好

很多人當部屬很受青睞,當了主管卻不受見戴;作為情人堪稱完美,成了父親卻令人搖頭。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其實一點也不奇怪,以前我們只需要打理自己或少數人,現在換了位置,關照的對象變多了,心胸自然也要擴大,才能恰如其分扮演好角色,受人敬重,讓人倚靠並且想念。   人都是可愛的 有一隻企鵝遇難,被一名老漁夫救活並悉心照顧。野放後,合作的科學家根據追蹤裝置,得知牠橫渡了8千公里,老漁夫以為不會再見面了。誰知每年夏天,他都會在自家門口看見這隻企鵝上岸,而且每次歸來,都會不住撒嬌,賴在自己腿上!   科學家好奇地詢問:「到底發生什麼事?牠千里迢迢跨越大海,只為了見你一面!」   老漁夫搖搖頭:「我只是愛這隻企鵝,就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   你願意人怎麼待你,就要先怎樣待人。如果看見特定的人就覺得討厭,看見非我族類就嫌麻煩,看見比自己弱就輕視人,這個不要那個不行,這樣就很難有交集。惟有看每一個人都是可愛的,能夠平等相交,才能讓對方敬你、服你,成就美好的關係。   對人無所要求 某政治家從來沒有生病,有次他得了流感,不得已上診所求助。醫生態度和藹,問診詳確,讓他深受感動。離去前他回頭問道:「醫生您對我這麼好,莫非診所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嗎?」   醫生先是錯愕,繼而大笑:「先生,我是醫生!不管患者是什麼樣的身分、地位,擁有多少令人稱羨的力量、資源,我對你們個人都沒有要求!真要說起來,那也就是盼望你能好起來,繼續造福國家和百姓!」   我們對待人,光是覺得對方可愛還不夠,還得不憑藉位置佔人便宜,不期待得到利益的回饋。不只難為人家的要求一概不提,也不白白接受各方的好意。就如同為人父母,也許兒女很樂意照顧我們,但我們心中所求的,不過是他們能順利開枝散葉,開創幸福的人生。   肯定人的價值 職場老鳥教導剛入行的菜鳥:「水看起來柔弱無力,且無滋味,但加熱後能燙傷人,結凍後比拳頭硬。」   菜鳥回家後領悟:「似乎講水,其實是在講人。我們老說一個人不好,久而久之他也自覺不行,最後就真的往負面發展。相反的,多稱讚人家優點,久而久之他樂意發揮所長,最後就發展出有用的能力!所以多鼓勵自已,肯定別人,生活就會愉快些!」   人人都持有一個靈魂的重量,應當彼此尊重。須知人與人之間最苦的事,莫過於彼此踐踏,相互折磨;而最美的事,則是彼此成全,相互提攜。多為人著想,將良性的互動傳遞下去,必能一同品嘗幸福的果實!   正如人子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聖經》馬太福音20章28節 (文章授權/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http://www.dhf.org.tw/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蒲公英專欄】旅行與人生

許多人一年總會旅行幾次,有時去觀光勝地,萬頭攢動;有時去冷門景點,清幽自在,而所見所思往往構成人生難忘的記憶,留待日後訴說。 事實上,人生本身就是一趟旅行,與不同的風景相遇,與不同的夥伴相交相知。可以說旅行是短的,而人生是長的,過程中富含生命哲理,值得我們細細品味。   看見真實世界   有個女孩足不出門,因為她認為只要動動指頭,便能從網路通往全世界。有天她到一個小島度假,迎著海風的鹹味,等待一小時一班的公車,與飽經風霜的漁民聊天,還丟失了錢包……,這才發現親臨現場的震撼感和真實性,是手機畫面遠遠比不上的。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人們享受虛擬世界帶來的便捷,並擁有速成的知識,卻少了一步一腳印的深刻體驗,以及從中鍛鍊的應變能力。因此當我們走出去,更真實地看見世界,我們便比他人多了從容,多了一份競爭力。   重新找回自己   敬仁是一位忙碌的企業主管,難得在孩子就寢前回家。某次一家到山上過夜,妻女倆在草地上坐翹翹板,玩得不亦樂乎。敬仁心想:「我們社區不也有翹翹板嗎?何必專程來這裡玩?」然而看著家人的笑容,他領悟過來,不是在哪裡的問題,而是與誰一起做這些事,於是他也含笑坐上了翹翹板……。 工作勤奮是值得讚賞的,但切莫忽略家人的感受。許多人往往在離家旅行之際,才重新發現自己有家,並且回到正常的生活軌道。因此休息不僅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也是為了調整急促的步伐,讓時間進行更合理的分配。   轉個彎,發現出路   畢業後兩個同學找不到工作,便相約到德國走走。他們發現當地食物評價一般,但德國人告訴他們:「沒關係,我們做不出好吃的菜,那就負責做出最好的廚具,然後請來法國人做最好吃的大餐,這樣不就行了!」同學們立即受到啟發:「對啊,轉個彎!雖然我們找不到工作,但可以自行創業啊!」日後,兩人果真開創出一家企業來。 有些人活在自己裡面,所以越旅行越孤單,一無所獲;有些人卻願意打開耳朵,結果越過越豐富。儘管旅行本身並不能解決問題,然而當我們跟形形色色的人萍水相逢,封閉的思緒會轉為開闊,而答案往往便藏在其中。   謙卑且惜福的心   享譽國際的攝影家,年輕時曾獨自到世界各地旅行。記者問他:「大師,你去過這麼多地方,接觸過那麼多人,是否發現足以取代你的明日之星呢?」他謙遜地回答:「朋友,這可多了,因為當初我也只是一個衝動愛玩的男孩。所以,每個後起之秀隨時都可能超越我。」 真正老練的旅人,走過越多地方,看過越廣的世面,越會發現自身的渺小,也更珍惜現今擁有的事物。因此,旅行往往也是最好的治療方式之一,使我們從各種無謂的煩惱、翻騰的情緒中走出來,迎向開闊的未來。 正如奧古斯丁說的:「世界就像是一本書,而那些不旅行的人只讀了一頁。」在職場上奮鬥打拚之餘,也該多出去走走,讓自己多翻幾頁世界,為生活增添幾分亮麗、多元的色彩!   我豈沒有吩咐你嗎?你當剛強壯膽!不要懼怕,也不要驚惶,因為你無論往哪裡去,耶和華你的神必與你同在。-《聖經》約書亞記1章9節   (文章授權/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http://www.dhf.org.tw/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