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出於愛、溫柔與責任感,我們總會替別人多想一點、幫別人多做一些。但我們也要練習接受好意,乃至照顧自身,讓自己不會枯竭...

即使是到附近走走,八十幾歲的媽媽仍背著又大又重的包包,彷彿要出門好幾天。我們捨不得她如此辛苦,都希望她能輕省一點。她卻「細數家珍」:「這個喉糖,如果有人喉嚨不舒服,可以分給大家吃。那個濕紙巾,如果有人流汗了,馬上能拿給大家用……不用擔心,一點都不重!我背得很開心!」我聽了這番話,都不禁笑出來。再次認識到,作母親的人,好似一直有「給予」的能力。

 

好難愛自己

我也是個母親,很能體會這種推己及人的母性。然而,母親不僅會累,很多時候還累到不知如何過生活。一個朋友曾說,她不愛吃美食,也不會買名牌包,很困惑什麼叫「愛自己」?許多母親明明可以用盡心思為孩子煮一頓飯,獨自一人時卻連煎顆蛋都提不起勁;明明想得出那麼多「對孩子好」的方式,但換到她們身上就「當機」。所以我回答那位朋友:「妳怎麼照顧孩子,就用一樣的方式照顧自己。」

 

從母親回到自我

見過不少家庭互動中,孩子常會說:看護請了、補品買了,能做到的都盡量做了,母親為何仍有不滿?然而,沒說到的是,我們往往不會問母親真正想要什麼。我們是陪母親到她想去的地方,還是自己想玩順便帶母親去?我們是陪伴生病的母親,還是認為好醫生、好醫院就能負起全責?

 

接著,我們很容易說:「我工作很忙,我媽也知道啊!」、「我都有自己的家庭了,不可能凡事只想媽媽。」這種為難,不只我們清楚,母親也明白。所以,我們更不該「習慣」母親的犧牲。孩子要多替母親設想之外,母親也要為自己著想——不再把自己的需求,擺在家庭最後一位;正因母親也是家的一份子,所以能名正言順地說:想被在乎、想要被愛。

 

善待自己,就是過好生活

上有母親,下有女兒,我也時常想,怎麼做對孩子、對自己都會幸福?隨著年歲漸增,獨處的時候多了,身體不適的時候更多了,才知道不用遭遇特別的事,想找人聊聊、想有人陪伴,真的會成為一個人的常態。但即使女兒不在,我也要散散步、去咖啡廳坐坐;在家不煮三菜一湯,至少也燙盤菜——習慣付出的我,開始要習慣對自己好一點。

 

一位母親若能過好自己的生活,不僅平安喜樂不求於人,也能讓孩子放心翱翔。這樣的成全與守望,或許是如今的我,最能給予孩子的祝福。

 

給習慣付出的朋友:

出於愛、溫柔與責任感,我們總會替別人多想一點、幫別人多做一些。但我們也要練習接受好意,乃至照顧自身。讓自己不會枯竭,在關係與生命裡,美善源源不絕。

 

母親怎樣安慰兒子,我就照樣安慰你們;你們也必因耶路撒冷得安慰。—《聖經》以賽亞書66章13節

 

歡迎免費訂閲《蒲公英希望月刊》 

線上聽《蒲公英希望月刊》有聲故事

(文章授權/蒲公英希望基金會)

author

蒲公英希望月刊

蒲公英希望基金會1995年成立以來,以文字為核心價值、心靈陪伴為主要工作,每月發行免費《蒲公英希望月刊》,並遍布各工商場所、醫院、學校、監所及機構,為了服務年長者,更推出「大字版」月刊;同時,也舉辦希望講座、有聲故事頻道-朋啾、線上關懷信箱—解憂蒲公英,期待能以更多元的方式陪伴讀者。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