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安撫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娛樂活動來填滿,如:網絡、電視、手機、和遊戲等,讓他們樂在其中而忘卻現實世界...
「免得撒但趁著機會勝過我們,因我們並非不曉得牠的詭計。」(哥林多後書2:11)
「有誰認識這個字呢?」我在黑板上寫下「Tittytainment」,然後回頭問學生們。
全班上百人,只有一位女同學舉起手。
望著台下這群頂大學生,身為教師,我有點落寞。但我不怪他們,這是一個冷僻的英文新造字啊。
「沒有手機的請舉手。」我接著問。沒有人舉手;人人有手機。
「有手機的人,」我說:「應該都要認識這個單字。」
「Tittytainment」,是「Titty」(奶頭)與「Entertainment」(娛樂)兩個字的組合,為了避免物化人體,我把它翻譯成中性的「奶嘴樂」:泛指那些能讓人著迷、成本低廉、可以使人感官滿足的低俗娛樂。
1997年,漢斯·馬丁(Hans-Peter Martin)與希律·舒曼(Harald Schumann)共同發表一本暢銷書《全球化陷阱》(Global trap),在書中提到一段秘辛,指出「奶嘴樂」理論發明者為當時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ński)。
該書敘述1995年9月,在美國舊金山的費蒙特旅館曾舉行一個有關全球安全的秘密會議(Fairmont convention)。這個隱密會議是由蘇聯前總統戈巴契夫發起,出席者都是當代最重要的政治人物、經濟和科技界巨擘,包括老布希(美國總統)、柴契爾夫人(英國首相)、索羅斯、比爾·蓋茲等,共約500多人。
與會中有3名斜槓媒體記者,如:馬丁和舒曼;馬丁當時身分還是歐盟議會代表。因為是有關全球安全秘密會議,所有名列「參與者」事後對於該會議均不予置評,也沒有任何其他公開資料陳述,只有馬丁和舒曼基於記者職責,在《全球化陷阱》中給以細緻而生動的紀錄。
會議中,布里辛斯基提到:因科技發展,生產力不斷上升,世界上一大部分人的工作將被淘汰,這些不被雇用的人無法積極參與生產或服務,而致失業、人生迷茫,成為社會/國家安全缺口;為安撫這些人,他們的生活應該被大量娛樂活動來填滿,如:網絡、電視、手機、和遊戲等,讓他們樂在其中而忘卻現實世界。猶如嬰兒在哭鬧時,給他塞上奶嘴,讓他猛吸不費錢又無物的空氣,卻能阻止孩子的哭鬧—這就是國家/社會安全最佳的策略:「奶嘴樂」--人不思不考,安靜卻愉快地躺平。
台灣是民主進步的社會,在1987年解嚴後,接著於1988年開放報禁,並在1993年先後完全開放廣播頻道和有線電視。當時的領導人很驕傲地說:「這樣,我們的年輕人就不會在街上遊蕩。」台灣還比布里辛斯基更早得知其中況味,作了超前部署呢。
身為牧師,舉目看到報章雜誌、傳播謀體裡,充斥著大量低俗的娛樂、情色緋聞、名嘴口水、網路暴力遊戲…等等,以「圍堵」(Containment) 眾生、遏抑思考、麻痺心智,就想到「Tittytainment、奶嘴樂」正在侵害我們的心志,殘虐我們的大腦,我只能低頭祈禱:「主佑這世代」。幾年前,我把奶嘴戒掉了。
「神經神學」,讓我們曉得牠的詭計。
(文章授權/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