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shutterstock)

人的大腦在創造之初,神就為這個偉大的可能性作了預備,以因應祂給人類最了不起的禮物:「自由意志」,使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而成「萬物之靈」...

悔改、信福音與大腦可塑性

「日期滿了,神的國近了。你們當悔改,信福音!」耶穌高聲說。(馬可福音1:15)

 

「悔改,信福音」是基督教最偉大的教導之一。

 

人的大腦在創造之初,神就為這個偉大的可能性作了預備,以因應祂給人類最了不起的禮物:「自由意志」(Free will),使人類有別於其他生物,而成「萬物之靈」(The intelligent part of the universe)。  

 

「神」本身並不隱藏在大腦裡,因神是無限的「靈」,無法以天地之大來容裝、也不能全然以理性來理解;神對人之「靈」的「感動」也屬靈-「深淵與深淵響應」(《詩篇》42:7),故難以儀器設備來偵測。

 

但「神經神學」(Neurotheology)指出,在人大腦內有幾個「神座」(God spot),當進行信仰活動有所感應時,該區域會顯示活性變化 (本專欄2023/05/17期);

 

接著,在大腦「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lobe,主掌理性、思考、決策、計畫、情緒、語言等)會做出「理性反應」:「悔」、「改」、「信」、「行」--認罪、悔悟、改正心志與行為、接受主耶穌為救贖主,並自此活出與救恩相稱的生活,直到見主面。  

 

這一連串後續「悔改」(Repentance)反應的可能性與物質、生理基礎,表現在腦細胞的「可塑性」(Brain plasticity,或稱Neuroplasticity)。

 

1890年,美國名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最早提出「可塑性」(Plasticity)一詞。1948年,波蘭哲季·科諾斯基(Jerzy Konorski)是第一個使用「神經可塑性」(Neural plasticity)的學者。

 

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之前,人們還是認為大腦在成年後就固定不變。隨後經過眾多科學家的努力發現,其實大腦會隨著環境刺激而有局部結構與功能變化。

 

最有名的是倫敦大學伊琳娜·馬奎爾(Eleanor Maguire),她喜以日常素材來探討神經科學,指出:倫敦計程車司機和公車司機大腦海馬迴(Hippocampus,負責記憶與學習)大小不同,因前者需應付各種乘客需求與複雜的倫敦街道,後者只需按照固定班次與路線行駛既可。

 

90年代,舊金山加州大學的麥克·莫欽尼奇(Michael Merzenich),則認為從搖籃到墳墓,人們的大腦因著「神經可塑性」,一直在變化中。

 

自21世紀初至今,「神經可塑性」成為腦科學裡一個最夯的議題。它的應用極為廣泛,舉凡腦部傷害與修復、學習、認知與各類行為變化等,都可追溯到大腦可塑性受到改變之故。

 

「悔改,信福音」,就是認知、心志、與行為的改變:因著基督的介入,對著過去罪惡的我死,讓今日有神形象的我重生、且願為基督而活--這種生命改變,就是生命本質的「可塑性」;「神經可塑性」無疑參與其間。

 

加拿大神經科學家唐納·赫布(Donald Hebb,被譽為「神經網路之父」)對於「神經可塑性」提出有名的「赫布定律」(Hebb theory):「神經元叢命運共同體」(Neurons that fire together wire together.「依序激發的神經元叢聚在一起」) 「悔改,信福音」繫於「神經可塑性」,是故依據「赫布定律」:「悔改,信福音」,當然是不可分割的共同體啊。

 

「神經神學」藉著「神經可塑性」,讓我們看到神給我們自由意志時,就為我們預備了偉大救贖之生理機制!

 

(文章授權/潘榮隆)

author

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