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米勒的實驗,應用在管理學上,就衍生了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馬太福音13:12)
「神是幫助我的,是扶持我命的。」(詩篇54:4)
失敗為成功之母?答案:那可不一定喔。
當我們失敗時,朋友或師長總是勉勵我們:「失敗為成功之母」,也舉發明大王愛迪生曾嘗試萬次失敗才發明電燈的故事激勵我們。愛迪生說:「我沒有失敗過;我只是發現有一萬種無法成功的方法。」
一般人的觀念以為:失敗會帶來成功。大腦科學告訴我們:「失敗」和「成功」是兩件不相干的事;但不小心,他們的結局是一樣-大災難。
2009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額爾·米勒(Earl Miller),以猴子做實驗發現:如果猴子做了一件成功的事,牠重複該動作所需的時間變短,並且隨著次數增多,時間縮得更短。另一方面,如果猴子做錯了一件事,要牠重複該件事所需的時間並沒有差異。
米勒教授認為:「成功」會使腦部接受一種訊息,強化大腦可塑性,改變腦部,增加其爾後動作效率;這種效率增強會逐步堆壘,以致越來越成功。反之,若果「失敗」,這經驗在腦部並「沒有」留下相關資訊,提供牠下一次重複動作之參考。
可見一個失敗的人爾後若有所成功,並不是「失敗」使腦部自動地進入下一次的「成功」;「失敗」不是「成功」必然的媽媽。
根據米勒的實驗,應用在管理學上,就衍生了馬太效應:「凡有的,還要加給他」(馬太福音13:12)財富會越集中在少數越來越成功的人身上。如果應用在政治上,就會有「絕對權力產生絕對腐敗」、或民主進步的政府會越來越朝極權發展的現象。上世紀希特勒就是最有名的案例:他在政治上逐步成功,最後登峰造極,屠殺了六百萬猶太人。
成功會催化下一次的成功,因為成功帶來喜樂,增加多巴胺、催產素、血清素等愉悅神經傳導物的產生,而進入大腦報償迴路,口味越來越重,形成「上癮」,例如:官癮、貪癮等。
隔年(2010年),法國的朱連·榮格(Julien Jung)利用腦波顯影術指出:前額葉皮質(與理性、認知有關)、眶額葉皮質(與情緒、報償有關)等各腦區或其對外連結活性,也會隨著成功或失敗,分別有所增、減。因此,失敗會造成焦慮、驚懼等負面情緒與思想,而影響行為,或一闕不振,或惡從膽邊生,後來造成個人以及週遭更大的災難。
2023年,深圳與吉林大學合作、使用核磁共振大腦顯影術,則觀察到:成功或失敗都會影響背內側前額葉與島腦(與上癮有關、可將渴望轉化為取得滿足)。但失敗還會增加前扣帶迴活性;該區域與注意力分配、獎勵、決策、道德及倫理、衝動控制、錯誤檢測與糾正、情感等有關。
這意味著:只有前額葉皮質(掌管理性)之上有正向的「上位」(Superior)存在,如正信宗教或道德、倫理,來引發頓悟與正向改變,才有可能另外啟動美好成功的下一步。
最善美的「上位」,就是真神耶穌基督。
「神經神學」建議:「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詩篇121:1-2)
(文章授權/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