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深淵就與深淵響應」與人、與神,能心靈相通何其美妙,令人不禁感恩、歌詠、讚美。

神經量子糾纏

「深淵就與深淵響應」(詩篇42:7)

 

與人、與神,能心靈相通何其美妙,令人不禁感恩、歌詠、讚美。

 

「量子糾纏」(Quantum entanglement)是當今物理界聖杯,它打破了「光速是所有速度之極限」的假說。

 

換句話說,以前的人認為:沒有任何傳遞速度可以超過光速;只有具信心的人相信靈修、祈禱,能立馬穿越時空、來到神面前,但卻被無知的科學家們誤為無稽之談。

 

倡議量子糾纏的科學家(量子力學家),則認為兩端的粒子彼此的糾纏可以立即發生,這種訊息或互動的傳遞速度就遠比光速快多了。

 

「量子糾纏」是超高速電腦計算的夢寐所求(稱作「量子計算」)、是當今最夯的AI (Artificial intelligent,人工智慧)心之所繫。

 

量子力學家們認為,當幾個基礎粒子彼此交互作用後,各個粒子所擁有的特性便綜合成為整體性質,無法單獨被描述,意既這些粒子糾纏在一起,難以區分,稱之為「量子糾纏」。

 

這時,當對其中一個粒子做測量,另外一個粒子「立刻」就知道測量動作的發生與結果,來與之呼應,儘管這兩個粒子相隔甚遠、也不知道它是如何覺知。

 

難怪一直假定「光速是所有速度之極限」的愛因斯坦,不滿地宣稱「量子糾纏」為「鬼魅般的超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約翰·貝爾(John Bell) 甚至提出「貝爾不等式」來挺愛因斯坦呢。(參本專欄前期)

 

至此,科學家企圖以實驗來打破「貝爾不等式」、證明光速是可以超越的狂想。

 

1972年,約翰·柯勞澤(John Clauser)首先完成這種檢試實驗。1982年,雅蘭·亞斯培(Alain Aspect)以這類檢試性實驗為博士論文。他們得到的實驗結果符合量子力學的預測。再加上將量子糾纏運用與推廣的安東·蔡林格(Anton Zeilinger),3人合而榮獲前(2022)年諾貝爾物理獎桂冠。

 

不只人工智慧(AI)工作者企圖藉此發展超高速計算,神經科學家也不遑多讓,渴望探索量子糾纏在神經傳導、認知作用上扮演角色的可能性。早在上世紀90年代,物理學家羅傑·潘洛斯(Roger Penrose,2020年諾貝爾物理獎得主) 和麻醉醫師史都華·韓莫洛夫(Stuart Hameroff)合作,共同提出「導引客觀化約模式」(Orchestrated objective reduction model),認為神經細胞內的蛋白微管 (Microtubules)存有量子糾纏,以形成「意識」(Consciousness)之流。

 

今(2024)年4月,哈佛等國際團隊指出微管蛋白上的色胺酸具有糾纏光子(Entangled photon)的輻射特性。而之前一年(2023)12月,上海大學物理系陳永聰團隊,就第1次以實驗證明大腦神經髓鞘能行「量子糾纏」,驚艷了物理界與神經科學界。

 

若果量子糾纏可在「十分潮濕、溫體、多雜訊」(物理學者馬克·泰格馬克(Marx Tegmark)這樣不屑負評)的神經系統內發生,那麼,是否意涵著人與人之間的心靈相通、甚至人與神之間靈與靈交通的可能性?

 

「神是個靈,所以拜祂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祂。」 (約翰福音4:24)便是理所當然、「先知的靈原是順服先知的」(哥林多前書14:32) 也就不足為奇了。

 

「神經神學」的發展,似乎也進入量子層次;在那微小空間裡,我們仍可遇見神。

 

(文章授權/潘榮隆)

author

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