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教育、優質的教養、健康歡愉的環境等經驗,形成美好記憶,以形構良善德行、光明向上的生命態度。《聖經》真理、主愛裡的團契,可以把我們人生的「目標」導向從神來的獎賞上。
「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3:14)
加州馬鞍峰教會退休主任牧師華理克(Rick Warren),以「目標導向」策略成功為教會開創一條大道。「目標」設立,是「成功」的首要工作。
詩人說,人一生的果效由「心」發出(箴言4:23)。「心」原文「Leb (H3820)」(也就是「大腦」的意思)。
有趣地,當設立期望的目標時,大腦某些部位功能便被關閉、而另一些部位則被開啟。關起來的區域叫「預設模式網絡」(Default mode network)(參本專欄前期)、開啟的區域則叫做「突顯網絡」(Salience network)-此為「二擇一」的互斥模式。
早在上世紀前葉,「預設模式網絡」就備受注意與研究,特別在於它涉及放空、靈修、修行、靜坐、瑜珈等靜心、健身活動。
「突顯網絡」則因與失智、精神分裂等心理病症有關,才逐漸受到重視。本世紀初(2007年),舊金山加州大學的威廉·席理(William Seeley)定下現今的名稱。
大腦有多個「神經網絡」,其中3個連結特別緊密:「預設模式網絡」、「突顯網絡」、和「中心執行網絡」(Central execution network)。
當人休息、放空、神遊時,「預設模式網絡」被開啟而活躍,屬於內心情智行為;當人被賦於任務、目標時,「預設模式網絡」立時被關閉,取而代之地,「突顯網絡」被啟動、運作,並接著將來自腦內、外的訊息傳遞至「中心執行網絡」,予以執行、完成。
無疑地,「突顯網絡」扮演由「預設模式網絡」轉至「中心執行網絡」的中間「調節者」(Moderator)角色。
作為大腦內建(Built-in)的調節者,「突顯網絡」的節點,主要包含前扣帶迴和腦島:前者參與了許多腦部的高階功能,如注意力分配、獎勵、決策、道德及倫理判斷、衝動控制(如錯誤檢測與糾正)、情感等。
後者與癮頭、對事物渴望,並將這些渴望轉化為取得滿足的行為有關。
「突顯網絡」會持續不斷地對外部刺激(是為「自下而上」、Bottom-up)、與來自內心「預設模式網絡」之訊息(是為「自上而下」、Top-down),進行監測、篩選,並判定將新資訊與刺激送往相關的其它大腦網絡,如「中心執行網絡」、「感覺運動網絡」、「邊緣系統網絡」,以產生內在反應或外顯情緒、行為、終至發展成人格特質;「突顯網絡」在個人生命形塑上至為重要。
「邊緣系統網絡」主掌情緒與記憶。過去經驗、記憶可被提取出來,以協助「突顯網絡」對於內、外刺激、資訊,加以對比、判斷、乃至篩選,而讓處理過的訊息進入相關的下行網絡。
所以「目標導向」一旦啟動,大腦「預設模式網絡」關閉,「突顯網絡」開啟,以往儲存的經驗、記憶,成為監測與篩選的對照原型,進而決定了個人的行為、修養、人格、生命特質。
良好的教育、優質的教養、健康歡愉的環境等經驗,形成美好記憶,以形構良善德行、光明向上的生命態度。
《聖經》真理、主愛裡的團契,可以把我們人生的「目標」導向從神來的獎賞上。
(文章授權/潘榮隆)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榮譽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