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7日下午,2021台北研經培靈會—教會的覺醒與重整,台北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帶領大家一起透過聖經中的耶利米哀歌,了解「苦難」,盼每個人在信仰上能有更多反省與反思,並將耶利米哀歌的真理,運用在生命中。(圖/研經培靈會Youtube頻道)

面對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苦難,我們是否常覺得快撐不下去了?我們都喜歡喜樂、得勝,但「苦難」、「悲哀」也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過程;重點不只在於發生了什麼樣的苦難,而是要看見苦難為什麼發生、其背後的真相。吳榮滁牧師藉由耶利米哀歌,了解「苦難的本質」,從哀傷中生出盼望。

「2021台北研經培靈會—教會的覺醒與重整」,7日下午,台北懷恩堂主任牧師吳榮滁牧師與大家分享「耶利米哀歌的神學反省」,吳牧師受訪時說:「其實,我心裡有個很重的負擔,人的本性,都不喜歡悲哀的,但我們卻忘記,耶穌基督得勝,是透過極大的患難」。

 

真正屬靈上的得勝,不僅限於表面上的興高采烈,反而是心靈特別沉重的,甚至是痛苦的過程,然後靠主得勝」。

 

吳牧師說到,我們都喜歡喜樂、得勝,當然這是肯定的,因為耶穌基督也是得勝的主,我們應該與祂同掌王權、靠主得勝、勝過仇敵並得勝有餘。

 

然而,他也說「悲哀」同樣是人生不可避免的過程,若我們了解「悲哀」的本質,就能從中反省與學習,使人的屬靈生命更加沉穩,並從中更認識自己與人生的真相、智慧。

「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傳道書7:1-4;吳牧師分享,這裡講到兩個對比,一個是遭喪之家,一個是宴樂之家,我們都希望去參加那快樂的派對,但往往喪者的過往,會使我們有更多的反思與沈澱。(圖/Shutterstock)

「人生」—現象不一定是真相

吳榮滁牧師在5、6日,帶領大家一同研讀《耶利米哀歌》,在這五章聖經經文,其中我們可以看見一個「苦難」的現象(所發生的事件),就是因為「巴比倫人的侵略所帶來的」。

 

他說,現象告訴我們,因仇敵的入侵,使以色列人國破家亡,不過,仔細研讀耶利米哀歌裡的詩歌與經文,讓我們看見,其實這個現象,並不一定是真相

 

牧師並進一步解釋,作者其實是先「光照」這群受苦的百姓,讓他們知道受苦是因耶和華憤怒的杖所帶來的;被光照之後,帶出的是百姓們的「反省」,認知到自己的錯誤,翻轉先前所以為的「當國王從被擄之地回來,國家就會復興」的虛妄思想;反省到問題的核心後,接下來就會帶出「盼望」

 

所以,這個事實的「真相」是什麼呢?就是百姓離棄了神的盟約

 

吳牧師說道,《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指出,真相並非現象所看見的敵軍入侵,而是百姓們「離棄盟約」;只要當人們對這苦難,有真正的看見與反思,知道真相是離棄盟約,就能使人深刻反省,並超越現象、進入真相與盼望。

 

亦即,只要從這苦難中,知道真相是離棄盟約,以色列人就能看到,當歸回盟約時,這苦難就可以被超越。

現象,並不一定是真相;真正的真相使人能進入反省,並帶下盼望。(圖/Shutterstock)

另外,吳榮滁牧師提及,在這哀歌裡,有個非常重要的思維,就是「盟約神學」。什麼是「盟約神學」?吳牧師簡單地解釋到,在利未記第26章3-39節,前面第3-14節,神說,只要我們遵守神的律例、誡命,我們就得以吃得飽足、追趕仇敵、有源源不絕的供應等。

 

然而,當我們離棄神的誡命時,從第16節開始,就可以看見,神四個層面的管教。所以,當人願意遵守與神的盟約,神就會賜福;若不遵守,就有神漸進式的懲罰,這就是其中盟約神學的基本架構。

 

吳牧師提到,美國有位牧師與作家陶恕(A. W. Tozer)在《顛覆信心:期待上帝介入你的生活》(A Disruptive Faith:Expect God to Interrupt Your Life)這本主要講述信心的書中說—神會主動介入我們的生活,藉由如此,使我們經歷神;即使是要付上代價,為要使我們靈性更為成熟。

 

「耶利米哀歌所記載的社會,就是在盟約神學這架構下;百姓付上外族入侵帶來苦難、懲罰或管教的代價,目的是使百姓回頭」吳牧師說。

 

故我們在生活當中需要常常反省,從現象界進入到真相。有時這反省很痛苦,但是我們也必須面對,即使需要付上代價,為使我們更為成熟、更了解神的心意而耶利米哀歌是個非常好的範例,使我們可以學習這信仰的歷程。

 

他接續說,因為疫情,教會開始要重整、要覺醒;「聚會停止」只是一個現象,表面上是我們不能面對面相見,但這只是在「現象」層面來應對,我們更需要去思想,為什麼神要讓這事情發生?到底什麼是教會?現在彼此不能見面,還能算是教會嗎?而什麼是牧養?什麼是聖禮?

 

「牧養」—真理中的生命交融

另外,透過耶利米哀歌,看見疫情所帶下的這苦難,反能幫助我們更多去思考「神國的價值觀」,吳榮滁牧師說,耶利米哀歌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反思疫情下的「牧養」。

 

在耶利米哀歌中,耶利米是如何描述、定位自己的呢?「他引導我,使我行在黑暗中,不行在光明裏。他真是終日再三反手攻擊我。他使我的皮肉枯乾;他折斷我的骨頭。」(耶利米哀歌3:2-4)

 

耶利米說他自己是個受苦的人,同以色列百姓一樣,是個被神責罰的人;牧養工作中的牧養者,也像是如此,是道成肉身,跟所牧養的人一同受苦的。

 

然而,在資訊時代裡,我們很容易讓牧養從「道成肉身」(incarnation)變成「資訊化」(information),當聽到有人家裡發生事情,我們經常做的就是,趕快登記起來,在電腦上做個表格,就結束了。

 

「耶利米當在苦境中,並非只是報導苦境,而是從認同中,帶出光照;光照中,帶出反省;反省中,帶出真理與真實、去妄存真,最後帶來真實的盼望。他不只是給出報導、資訊,而是與悲哀者同悲哀,認同這些受苦者,然後帶領大家走出苦難的境界。」吳牧師提醒。

 

資訊只是提供牧養工作的基礎,我們每個人在牧養親朋好友時,更重要的是真實的付出行動、道成肉身。牧師提到,在疫情期間,他們的教會中有些家庭遇到失業、身體與經濟都出現狀況等問題。

 

其中有個會友,就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困難,在美國的師母就趕緊通知牧師,一起禱告、讓教會弟兄姊妹一起幫忙,結果就有家庭為這會友家庭奉獻。經過此事件後,會友跟大家分享困難已解決,並在過程中,看見耶穌、看見神蹟。

 

「事奉」—晨光乍現前的堅持

最後,吳牧師也與大家分享,他在耶利米哀歌看見的另個重點,他先問道,什麼是「事奉」?他說,「事奉」其實就是在晨光乍現前的堅持

 

在這艱難的年代,做傳道人真是極大的挑戰,然而,晨光乍現前的堅持,就好像是在還看不出一點希望、晨光還沒有出現時,我們仍繼續地堅持一樣,最終,要看見所身處的黑暗要過去,神的晨光就要出現

 

他說,就像耶利米哀歌中,作者與百姓的確身處黑暗當中,但作者沒有放棄,就在最黑暗的時刻,他仍堅持下去;如果他當時看見黑暗,並沒有堅持超越的話,那最後整個群體,很可能就永遠在黑暗中生活。

 

而要如何繼續「堅持的事奉」呢?吳牧師提出以下三點:

 

1. 認識事奉對象:能繼續下去,最重要的就是要先認識「誰是我們的事奉對象」,聖經作者讓我們看見,神是誰,祂是非常有能力、有威嚴,會懲罰攻擊我們的。

 

但祂也是在懲罰後,願意賜下盼望之光的神,同時也是慈愛的神、想與我們重建盟約的神;當祂看見百姓願意回轉時,他是何等願意賜福百姓,接納百姓,讓我們看見「神不只是我們的朋友,也是我們的主宰」

 

2. 增加事奉的裝備:耶利米哀歌的作者是個非常有事奉經驗的先知,哀歌本身就是很有深度的思想分析,不只是看見現象,而是反思到真相後,告訴百姓要反省,並看見盼望。

 

而我們也需要增加事奉的裝備,不只帶下安慰,也能實際地提供建議並也給予羊群裝備;唯有會打仗的人,才能上戰場,堅持在戰場上。

 

3. 認知自己的有限:耶利米哀歌3:21-22說,「我想起這事,心裏就有指望。我們不致消滅,是出於耶和華諸般的慈愛;是因他的憐憫不致斷絕。」當作者因看見自己的不足,才能知道神、對神有這些屬性的描述,如:指望、慈愛、憐憫、誠實等、也因經歷這些神的屬性,才知道神是恩典的主。

 

所以,唯有我們願意承認自己的有限,才可能在事奉中經歷神的恩典,否則我們很容易以為,是透過自我的能力,帶出所有的事奉。

吳牧師提到,現在我們在事奉中所經歷神的恩典,就是神福音所帶來的恩典;這恩典原是我們所不配得到的,得到後,這恩典也是不斷延續、更新的,使我們能在這恩典中,繼續依靠神、繼續成長後,又繼續依靠恩典,直到許多無法做成的事情,靠著恩典一一做成了。(圖/研經培靈會 Youtube頻道)

吳牧師受訪時提到,於疫情下,台北懷恩堂在去年實體聚會也停了十周,人與人之間無法見面,使他們更深反思,人與人之間連結與互動的重要性。

 

無法與大家見面的過程中,吳牧師便與師母一起,每天除周三的教會禱告會外,於線上有「懷恩晚禱」時間,從今年五月起至今,已錄製超過120支禱告,雖然需要付上許多代價,但希望大家仍能共同一起在神當中有連結。牧師也說道,這樣堅持的禱告,也真實幫助到教會一些弟兄姊妹,在動盪、不安裡,安然入睡。

 

耶利米哀歌,這位作者、傳道者,給我們看見,在黑暗的時代,仍有光芒與盼望;給我們看見,神是守約、施慈愛的神,願意引領、帶領我們。

 

吳牧師渴望透過分享耶利米哀歌,引起大家研讀哀歌的興趣,並能找到夥伴、互相討論,藉由哀歌面對每人不同的人生苦難。

影音直播。(影片來源/研經培靈會 Youtube頻道)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