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張文亮教授說,一個好的領袖,是你在夜晚看不見星星,但相信星星還在。(圖/記者黃睿慈)

「護理是一種科學,是一種看顧的藝術,是上帝的法則。」-南丁格爾一生對待信仰和專業的態度,深深地影響張文亮教授。9月12日下午,貴格會合一堂舉辦「紀念南丁格爾生辰200週年講座」,邀請台大教授張文亮分享,他沒有學過護理,也不了解護理,卻在1994年時,抱起倒在血泊中的太太,走上研究護理之路。

張文亮教授分享,1994年妻子因產期血崩倒在中山北路,無助的他卻抱不起妻子,也沒有路人願意伸出援手,只好跑到附近搖醒醉倒在路旁的醉漢,請他幫忙把妻子扛起來,趕緊送妻子送醫檢查。看著最愛的人渾身是血被推入手術房,再堅強的漢子都不禁流下淚來,這時有位護理師安慰他:「先生,別哭!子宮是很有彈性的,它有事就有事,沒事就沒事!」很普通的一句話,聽在身為父親、教授和絕望的丈夫耳裡,卻很受安慰,即便最後,張文亮教授與妻子再也沒有小孩,但他仍選擇踏上了解護理的道路。

 

他跑遍各地圖書館,研習有關護理學的書籍,也認識了這位護理學先驅佛蘿倫絲・南丁格爾(Florence Nightingale,1820年5月12日至1910年8月13日),她是一名英國護士和統計學家,畢生致力於發揚護理知識,解救更多失喪靈魂。

 

「上帝呼召我去服事祂!」南丁格爾在她的書信中留下這句話,讓他印象深刻,於是決定跑遍世界各地,只為更認識這位護理先驅的服事歷史。他到了美國史丹佛大學圖書館研究南丁格爾的書籍,也前往英國南丁格爾護理學校研修課程,甚至問了學校老師「一個畢業生可以救多少人﹖」「如果他工作到60歲,大概可以救1200人的性命。」後來,張文亮教授花費許多時間研究南丁格爾留下來的書籍,以及3萬多封書信,發現她的一生充滿波折卻精采動人。

 

南丁格爾的父親威廉是一名理想家,母親費尼出自當時著名的政治世家,她的父母在1818年結婚,並到歐洲度了三年的蜜月,生下南丁格爾和她的姐姐。

 

南丁格爾出生在富裕家庭,從小就喜歡小動物,也照顧過小馬、貓、野鳥等等,11歲時便幫忙照顧親戚的小嬰孩。當時她來到一間小教堂「東威洛教會」,當時牧師為基弗德,這位牧師常讓南丁格爾上台分享照顧小動物的心得,也讓信仰從此走進她心中。

 

1857年,基弗德牧師年歲已高,而當年的小女孩也已經成為名滿天下的「提燈天使」(南丁格爾經常在黑夜中提燈巡視病房)。南丁格爾從7 歲直到91歲,持續寫下日記、書信、手記、摘要等等,並妥善分類和保存,並在第一本日記標明「佛羅倫斯在愛伯利的遊記」,最後一頁寫上「無論我在哪裡,上帝都與我同在」。

有南丁格爾安息後,有人到她家中,看見客廳的一個匾額,上面寫著「是我,不要怕」,南丁格爾在世時,時常用這句話鼓勵學生,遇到任何風浪都要想起,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幫助,不要害怕!(圖/記者黃睿慈)

南丁格爾的主要老師是她的父親,教育女兒希臘文、拉丁文、德文、法文、義大利文、歷史及藝術,在當時女子皆以刺繡、煮飯為主要任務,其父親卻培養女兒獨立思考的能力,以至於後來她決定當一名護士時,連母親都看不下去,責備父親「誰叫你教女兒太多東西!」以時代背景而言,護士是奴隸、妓女、罪犯和低下勞工的代名詞,一名護士甚至有可能在醫院被醫生或其他人強暴,社會地位極低,但南丁格爾無所畏懼。

 

1836年時,南丁格爾思考自己人生未來的路,半年後便聽見神對她的呼召,並在信中寫到,上帝要她帶著信仰去服事窮人和病人。隔年9月,南丁格爾跟著父母到歐洲法國、瑞士、德國、奧地利、義大利旅行,1839年才返國。因著過去父親對她的栽培,她擁有多國語言技能,同時也修習各國的護理知識,奠定日後基礎。

 

病床是最接近人性真實的地方。歐洲之旅回來後,她體認病床是這個世界最接近死亡幽谷的地方,若能陪伴一名病人終老,是她此生最重要的事。她說「為別人代禱的夜晚,都是最可愛的。我相信所有的苦難都是有意義的,可是。很多人到了末了才發現,信心是他們最好的朋友。」

 

1844年,她決心成為一名護士,她不作文學的女僕、不作音樂的差役、不作哲學的跟隨者,只願作上帝的僕人,活著不再為別人的掌聲。這個決定使她母親天天以淚洗面,父親眉頭深鎖,害怕女兒身受任何一點委屈,但南丁格爾從不放棄神所賜下的使命。這三年間是她最痛苦的時期,也常跟神禱告「我的神,祢為什麼忘了我?」

 

「『飢渴慕義的人有福了』這句話,深深震撼我的心,我想聖經最影響我的是公義這個字,我不求上帝這時賜給我喜樂、平安、赦免、榮耀,我只求上帝的公義成為我最深的良知。」南丁格爾沒有因此掀起家庭革命,而是選擇安靜等候,也有人勸她為何不當醫生,她認為醫生醫治人的病,護士照顧病人,因此成為護士是天父賜下的呼召,不是個人的空想,而是託付。

 

她也不願意成為修女,「護理如果成為一種宣傳宗教的外衣,整個護理的價值會蕩然無存。護理如果依附在宗教架構下,宗教人士的斷言,會比護理的見解,更早讓病人接受最後的權威,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護理是在服事上帝與服事人之間的平衡點,正如耶穌禱告「願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護理是把原來上帝照顧人的旨意,切實的實施在人間。

 

南丁格爾自1839年時修習數學、統計和天文,並從中找尋護理知識,1847年父母不再攔阻女兒的心願,父親甚至陪她去牛津大學旁聽化學課程。她曾到平民學校考察、到埃及開羅的護士學校參觀,也去過希臘一間孤兒學校,最後選擇到德國萊茵河畔的凱撒維斯護士學校就讀,之後她去愛爾蘭的都柏林醫院實習,幾乎走遍英國北部各間醫院,也前往法國參觀名醫的手術現場,詳細記錄每間醫院的管理流程、護理訓練和設備擺飾。

 

1853年,南丁格爾在倫敦成立自己的看顧中心,並收了一些貧窮農夫的女兒,作為護士進行培訓,原本這個看顧中心不為人知,直到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南丁格爾自告奮勇投書給當權者,表明不拿國家的錢、人力和資源,願意帶著團隊前往戰地前線進行醫療服務,「我不完全相信報導屬實,但我相信傷兵每一聲呻吟都是真實的痛苦。」當年10月,她帶領14位護理師前往戰地,幾個月後離開,這場戰爭讓世界看見護理的重要性,也大批善款湧進感謝南丁格爾與團隊,金額約為44,000英鎊(約台幣1.2億)。

 

1860年,南丁格爾護士學校成立,2000個申請者,僅錄取16位,她渴望培育出護理的精兵,而非只為求將來職位慕名而來的學生。

 

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哥林多前書13:4-5)如果人生像是一幅畫,願我的畫框,所呈現的就是這一段聖經章節。」

 

張文亮教授分享,據說在南丁格爾安息主懷後,有人到她家中,看見客廳的一個匾額,上面寫著「是我,不要怕」。南丁格爾在世時,時常用這句話鼓勵學生,遇到任何風浪都要想起,耶穌基督是我們的幫助,不要害怕!

 

「一個人生命最好的品格,是來自於黑暗,是生命裡的堅持,因為苦難是培養性格最好機會。」南丁格爾選擇在最艱困的環境,勇敢走上神的呼召,也放棄了與愛人相守的機會,影響了全世界的護理體制,也改變了護理師對於女人的負面看法。

 

張文亮教授說,一個好的領袖,是你在夜晚看不見星星,但相信星星還在。他感謝在1994年時,護理師的一句話,幫助他從死蔭幽谷中走出來,他深信每個護理師都像聖經說的「憐恤的人有福了」,將來到天上見上帝,必會得蒙憐恤。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