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爆發性增長後的韓國教會發生了什麼事?此議題值得教會界省思。左起:盧聲天、吳獻章、邱顯正老師接受專訪。(圖 / 記者張嘉慧、shutterstock;記者製圖)

教會成長並沒有錯,然而以他國為借鏡,值得思考的是,過程中是否以成長、復興,代替了耶穌?甚而,在追求大型化增長的競爭中,導致「神國度觀(Kingdom Perspective)」及教會的公共性消失了?究竟,福音的本質是什麼?在世俗化和物質主義的時代洪流中,對於教會的講台內容,造成了哪些衝擊?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過去,西方、韓國教會的復興史令人欣羨,卻也不可否認,「走下坡」的現象正持續發生,在這過程中,有何危機與轉機,值得警惕和學習?

 

本報專訪中華福音神學院的三位教授:盧聲天、邱顯正、吳獻章,談及此議題,以韓國教會為借鏡,學習「失敗」經驗,期為華人教會敲下一記警鐘,更盼戮力思考其中意義,進而看見、擁抱「轉機」!

  • news-details
  • 70、80年代,台灣多遍佈小型教會,一路發展至今,蓬勃、充滿活力,時值黃金十年關鍵,前方的路當何去何從?值得齊來思考。(圖 / shutterstock)

3月初,由華神宣教中心外展主任—盧聲天老師發表的一篇文章《他山之石——看韓國教會的危機與轉機》,文中談及,韓國最大教派的會友人數,在2011年達到頂峰,之後卻連續11年呈下滑曲線,大幅減少的現象令人擔憂;無獨有偶,此危機同樣發生在韓國第三大教派中,且展望未來10年,會友人數可能再減少數十萬人。

 

危機現象包括了,韓國報紙和廣播,幾乎每天報導牧者、基督徒的醜聞和問題,例如性侵犯、財務問題、大型教會牧師子女繼承父親的位置(未經令眾人信服的程序)…等,這些爭議,再再引起韓國社會對於教會裡公平和公義的質疑;影響所及,年輕人因失望而離開教會,以致會友組成快速進入「高齡化」。

 

韓國教會現在正沉浸於恐懼之中,擔心自己可能會走上20世紀英國教會相同的「沒落之路」。

 

同時,令人不禁想問,在80、90年代經歷爆發性增長,而受到世界教會欽佩和矚目的韓國教會,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韓國教會改革的五大當務之急

據《韓國國民日報》於2017年,針對900名基督徒和100名牧者,進行的一項關於「教會改革」之調查,結果顯示,韓國教會改革的當務之急為:

 

一,世俗化、物質主義(41%); 

二,牧者素質低(38%);

三,教會成長主義和大型化(31%)

四,求福主義(29%); 

五,宗派分裂和教權主義(28%)等。

 

探究神學原因,首先,是教會推崇繁榮神學和物質主義

 

首爾大學教授孫奉浩在其文章中提出質疑:「韓國教會是為金錢服務,還是為耶穌服務?」、「繁榮神學超出了聖經的教義,不是基督教;它是用聖經作為人類慾望的手段,那是中世紀的基督教。」

 

並直指,韓國的部分教會以「成功和繁榮神學」取代了福音;在世俗化和唯物主義的驅使下,牧者們向懷著屬靈饑渴的會眾,傳揚物質上的祝福和祈求。

  • news-details
  • 盧聲天老師懷著既沉重又期盼的心情,寫下《他山之石——看韓國教會的危機與轉機》一文,冀望藉著分享韓國教會的情況和努力,能為台灣和海外華人教會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幫助。(圖 / 記者張嘉慧)

再者,是教會增長主義和大型化

 

1980~1990年,馬蓋文(Donald McGavran)的「教會成長學」被引入韓國;教會成長學者深信,教會的成長就是大使命的完成;教會成長學的精神,對韓國教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盧聲天談及,自己小時候,全世界最大的教會,10個中有8個在韓國,看見上帝非常祝福韓國教會,同時也提到,教會在邁向大型化的途中,產生了「競爭」。

 

1990~2000年間,韓國教會以團體形式,訪問美國的大型教會,學習各種策略和節目,韓國教會透過追隨美國大型教會的增長模式,矢志追求大型化。並且,地方教會開始追求成長,與周圍的其他教會產生競爭的緊張關係;在成長競爭中,神國度觀(Kingdom Perspective)和教會的公共性消失了

 

其中,也造成了教會界「兩極化」的問題相當嚴重。盧聲天表示,教會成長沒有錯,且教會一定要成長,但值得省思,一間教會可以大到什麼程度?

 

大型教會必有其功能、優勢和宣教力量,但就整體性、「一個基督身體」的角度而言,應當同時存有健康的大、中和小型教會,以使教會生態保持「健康」。

 

以韓國教會為鑒,由於教會界的「兩極化」,小教會牧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困苦,甚至成為社會問題;而大教會牧者的道德問題和醜聞頻傳,更為整體韓國教會帶來「致命傷害」。

 

韓國好牧人教會主任牧師劉基成、並幾位韓國牧者皆曾提到,韓國教會以復興成長,「代替」了耶穌

 

盧聲天提及,包含的現象有,屬靈領導跌倒,在「財、色、權」等問題上,經常性被媒體披露,大型教會私人(有)化,這些都造成了「社會觀感不佳」。以致基督徒失望、年輕人離開教會,此現象已存在韓國10多年;這兩年疫情爆發後,會友流失速度更加急遽。

 

作為一名韓國牧師和神學者,盧聲天坦承,自己懷著既沉重又期盼的心情,寫下《韓國教會的危機與轉機》這篇文章,因冀望藉著分享韓國教會的情況和努力,能為台灣和海外華人教會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和幫助。

  • news-details
  • 因COVID-19疫情關係,韓國教會約已有一年半無實體聚會,皆為全線上聚會,疫情結束之後,如何恢復?是一大課題,也促使韓國教會牧者思考「轉機」,帶來「更新的力量」。(圖 / shutterstock;示意圖)

向華人教會敲響一記警鐘,盼帶來「更新」的力量

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純全、可喜悅的旨意。(羅馬書12:2)

 

盧聲天表示,台灣教會因著與韓國教會的交流,帶來顯著性成長,在這一方面,韓國教會的寶貴貢獻,應得到認可及讚賞;而另一方面,從韓國教會的現狀來看,台灣教會也可能會面臨同樣的危機和困境。

 

韓國教會的危機,引起許多學術討論,其實追根究柢,就在於一個根本問題──韓國教會失去了福音本質。

 

韓國教會放棄了福音的力量和主的同在,於講台上充斥著『非本質』的其他東西,例如:教會的成長、事工的成功、大型化、物質上的祝福……等等。在世俗化和物質主義的時代浪潮中,韓國教會錯失了培養真正基督門徒的使命!

 

值得警醒的是,韓國教會所面臨的危機,並非韓國教會所獨有,台灣、大陸、日本、亞洲各國,甚至全球教會,都在經歷「同樣」的問題。這樣的「酵」,殃及了華人教會。

 

曾有一位台灣學生,找盧聲天哭訴教會牧師的事,「我聽了,跟韓國一樣(屬靈領袖跌倒的問題)」。此外,許多年前,劉基成來台時,曾與一位有影響力的台灣牧者交談,對方走訪韓國10多次,是間快速成長的教會。

 

當時,台灣牧者問:「我們用你的教材,我的教會可以成長到多少?」

 

經歷過前任牧師因財務問題跌倒,教會從3,000人跌落至500人,又一路從500人成長至萬人教會的劉基成牧師,回答: 「我們(教會)的目的不是成長,我們的目的是『跟隨耶穌』。

 

對方再問:「我們的教會可以成長多少?」劉基成再答:「我們要跟隨耶穌。」

 

就這樣,中間來回了七次,兩人對話如雞同鴨講,最後不了了之。

 

盧聲天談此例子時強調,自己並無反對教會成長,教會一定要成長,並肯定大型教會有其功能。此例子的重點,在於兩位牧者談話的觀念落差,也可以見,牧者很難打破「教會成長」的觀點

 

成長導向,韓國教會都走過這個路。教會成長、建堂,我很開心,這是很喜樂的事,但若以成長作為目標,當中耶穌不見了,之後的結果很慘,希望台灣教會不要走這條錯誤的路,因為我們都走過。」盧聲天語重心長地說。
  • news-details
  • 三位老師談「看韓國教會的危機與轉機」議題,盼給予華人和台灣教會一些提醒、勉勵,一同前行。(圖 / 記者張嘉慧)

巴不得台灣教會不要歷史重演

追求「大」的過程,不要忘了「質」

教牧宣教研究中心主任吳獻章以企業發展為例,若是一個國家只有大型企業,是很危險的;正如台灣,「中小型」企業是很關鍵的力量,教會界亦是,不能忽略「螞蟻雄兵」之力;同時提醒,致力「極大化」的背後,有可能是出自「成功神學」。

 

近來因奧斯卡揍人事件,有句名言相當地夯:「當你在最高巔峰時要小心,那正是魔鬼來找你的時候。」吳獻章非常認同這句話,成功時,背後定有撒但盯著,聖經人物亦是,大衛在最成功時墮落犯罪,所羅門王經歷極致榮華,終坦言「虛空的虛空」。「一成功就容易失敗,聖經原則,成功是失敗的開始。」

 

台灣教會要從韓國教會學『失敗』的經驗。」也因此,華神將於4/25-27,一連三天舉辦首場的【他山之石─看韓國教會的危機和轉機】論壇,並於5/16至高雄舉行。定位於「他山之石」,正是盼自我提醒,學習牧會成功之時,同時不要忘記,背後有一個「懸崖」,「巴不得台灣教會不要重演歷史。」

 

吳獻章表示,其實韓國教會的歷史,等於美國教會的歷史,在最成功時開始走下坡,台灣跟了這麼久,也看到果效,在當中,應當留心「負面」的效應。

 

有鑒於,神學院期盼扮演教會的金燈台,或者是說「曠野的呼聲」,盼敲下這「暮鼓晨鐘」,使教會及早警醒,不要走下坡。「當看見歐美、韓國的失敗,台灣也要走這麼失敗的路嗎?

 

因而,此次論壇除了談及「危機與原因」,更盼帶出「轉機」——與神同行運動;觸碰到的正是「靈修神學」,這看起來很基本,不是大道理,如同天天喝水、吃飯的事,可是最基本的,往往也最容易被忽視

 

過去舉辦過許多研習會,吳獻章說,這次應當是華神第一次正式談「靈修神學」,盼望提醒,在追求「大」的過程,不要忘了「質」,而靈修神學就是在談「質」。

  • news-details
  • 「台灣教會要從韓國教會學『失敗』的經驗。」吳獻章老師舉吉英國作家、文學評論者及神學家—Gilbert Keith Chesterton(爾伯特·基思·切斯特頓)曾說,只有原罪是兩千年人類歷史唯一證實出的教義;此次【他山之石─看韓國教會的危機和轉機】論壇,應當是華神舉辦過許多研習會以來,第一次正式談「靈修神學」,看似基本,往往也是最容易被忽視的重點。(圖 / 記者張嘉慧)

上帝經濟學和教會成長學不同

鼓勵台灣向韓國學:宣教上的「勇敢」!

我自己做宣教士,對韓國教會沒有特別羨慕或感冒,談到這議題,是站在明白上帝在整個世界、各個地方,祂在做什麼工作,以及給予我們學習什麼功課,因為全世界的教會是一個『Body of Christ(基督的身體)』,我自己是從這個角度來看。

 

宣教中心主任邱顯正表示,台灣常想「跟」韓國教會,尤其會想,如果找到一個什麼「公式」,就會成長。分享親身經驗的他說,「在早期牧會時,我試過,但上帝老早就阻止,上帝跟我講了一句話,你要做『重要,但是少人做』的事。很多時候,上帝的經濟學,就是跟很多教會成長學是不一樣的!」例如,上帝可能在很小的民族中,卻投下很大的資源。

 

基於「福音廣傳」的動機,教會成長基本上無可厚非,邱顯正從另一方面更是鼓勵,台灣可以向韓國教會學習「勇敢」

 

長時間投身海外宣教的他,已有很長時間沒在管「教會成不成長」,比較管的是,教會有無「關心未得之民」。過去,在海外較常看到韓國宣教士,路上的人遇到類似華人的長相,就會直接「講韓文」。

 

邱顯正觀察到,在性格、文化上,台灣人相對退縮,缺乏韓國人的勇敢,然而,我們應該要學的正是這個:在宣教上要勇敢!而非僅熱衷學習將教會弄大。事實上,「大小」本身不是重點,而是「健康」。如同台灣一直以來,比較強的是「中小企業」,且相對靈活,像是遇金融危機,應對得很快。

 

過去牧會時,教會不到100人,邱顯正算算每月受洗人數,甚至有超越大教會,而在宣教奉獻上,按比例來看,也不亞於大教會,所以,他沒有覺得自卑,而是單單存著「做上帝要我們做的事」的心。

 

例如,就台灣基督徒分佈比例而言,都會區相對比較高,卻仍有廣大鄉下基層需聽聞福音,到那些地方開拓教會,套上什麼公式,不見得會變成大型教會,但可以是「健康」的教會。有時候太過強調大教會,會讓神學生畢業後,好像教會小、就覺得是丟臉的事,然這是不健康、也需要修正的想法。

 

我很樂意聽韓國牧者的經驗。我們看教會的眼光,應當要看『全球基督身體』的成長,哪個地方強,就幫補弱的地方,強的地方摔下,應當要在那個地方去學功課。」韓國教會在亞洲國家中,有其一定發展特色,不論是宣教上的成功、或面臨走下坡的鑒戒,都有值得學習、參考之處。

 

「我談的是韓國,我講這個,其實滿難過的。不好講出來的事,我是韓國牧師、我可以講,我的目的不是攻擊、引起紛爭。」盧聲天強調,他談這些的初衷,並非要引起紛爭,而是看見這些危機也正在華人教會中發生,期盼華人、台灣教會,不要步上韓國、美國的後塵,並看見哪裡有問題,就重新對焦、調整。


下篇》做主工卻忽略與耶穌的正確關係?韓國教會危機後的轉機——與神同行

  • news-details
  • 邱顯正老師表示,自己很樂意聽韓國牧者的經驗分享;從上次華神於1月份舉辦的他山之石宣教論壇中,得知大地教會從一開始就準備做宣教,在教會很小時,就已立定此心志;韓國教會在亞洲國家中,有其一定發展特色,不論是宣教上的成功、或走下坡的鑒戒,都有值得學習、參考之處。(圖 / 記者張嘉慧)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