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我們能從安倍晉三事件中,反思哪些生命議題呢?施以諾教授受訪分享。(圖/日本自民黨官網、施以諾提供)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上週遇刺身亡,昨(12)日喪禮於東京增上寺舉行,這原本是一場私人喪禮,僅限家人和摯友參加,但大批日本民眾仍聚集在道路兩旁向他送別、獻花致意。載著安倍遺體的靈車也在儀式結束後,繞行東京街頭、首相官邸等地,運往火葬場。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和多名內閣官員在首相官邸迎接,並目送靈車離開。

 

那麼,我們能從此次國際事件,可以反思哪些生命議題呢?「輔大醫學院職能治療學系」教授暨系主任施以諾受訪表示,若以兇手山上徹也向媒體表態的內容而論,我們必須正視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愛,是不輕易『遷怒』。

前情提要

8日中午,安倍晉三於奈良市遭到槍殺昏迷,到院搶救後宣告不治。兇手山上徹也犯案後,向媒體與警方供稱,疑似因母親信奉特定宗教,將財產捐獻出去,且據傳安倍晉三生前對該宗教曾表態支持,故而引起兇手心生不滿,憤而痛下毒手。

 

目前關於詳細原因還有待釐清,不過日前該宗教已發出聲明,證實山上徹也母親的教友身分。

 

愛是不輕易遷怒

哥林多前書13:4-7告訴我們:「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 不做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 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 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我們很常聽到「愛是不輕易發怒」這句話,但其實現代人還會碰到一個問題是:「愛是不輕易遷怒」。意即,很多人會把怒氣,發在根本不是所謂「得罪我們的當事人」身上,以此發洩個人怒氣。

 

施以諾分享,若依照上述兇手的口供來看,山上徹也在某種程度上屬於「遷怒」,不論是基於愛他的母親,或是關注家中的財產,而將這樣的怒氣轉向特定宗教和安倍晉三的身上,最終導致一條人命被犧牲,山上徹也自己亦必須付上相關法律責任的代價。

 

對於山上徹也的母親而言,這樣的結果可能令她更加難過,也讓其家庭帶來無法計數的損失。

 

反觀安倍晉三的家人和親朋好友,在案發時間後似乎沒有對兇手,或對該特定宗教團體有過多遷怒的描述。若山上徹也口供屬實,殺人此舉明顯是遷怒的行為,但被害方至今沒有特別的表述,雙方態度形成一個截然不同的對比,也讓我們可以更多的反思。

 

是我們容易遷怒的目標

施以諾提到,在我們的人生當中,有兩種人最容易讓人遷怒。

 

第一個是「家人」。可能因著與家人有長時間的相處、建立關係,讓我們的潛意識裡認為「得罪一下家人也沒關係」,但現在層出不窮的婚姻問題、家庭關係破裂,讓我們也必須去省思難道最親近的人,就該接受我們最糟糕的對待嗎?

 

第二個是「公眾人物」。可能我們的生活上面臨一些不如意,這時很可能遷怒到某些看似「過得不錯」的公眾人物身上,把自己對於人生的不滿,投射到一些相對很順利的人身上。但,這樣做,真的對自己的生命有益處嗎?

 

遷怒的後果,人能承受得住嗎

從心理學中,我們可以學習如何「*歸因」。可分為「內歸因」和「外歸因」,內歸因是指「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是自己的錯」,外歸因則相反「不論發生任何事情都是別人的錯」,兩種極端的歸因想法都不好,也會讓人的生命徒增許多痛苦。

 

*歸因指人們對自己或他人的行為進行分析,推論出這些行為的原因的過程。

 

傳道書8:8前半部記載:「無人有權力掌管生命,將生命留住;也無人有權力掌管死期

 

沒有任何一個人知道「明天與意外」哪個會先臨到,除了創造我們的這一位主。

 

試想,在我們一天有限的24小時生命中,若生命當中的最後一天,卻花在「遷怒」旁人一事上,是否太過可惜呢?在人生走到盡頭的那一刻,你會想要花時間遷怒別人,還是好好擁抱家人?

 

另一方面,活得長、活得短,便足以定義一個人的生命價值嗎?

 

生命長短,不是評斷生命價值的標準

安倍晉三享壽67歲,有一部分日本國民感嘆痛失英才,可惜了這樣優秀的生命。但在上帝的眼裡,人的價值真是用「壽命」來評斷嗎?

 

華人世界普遍認為長壽是好事,但在聖經中,要評斷一個人的生命是否有價值,未必是看其活的歲數,如舊約人物大多活到幾百歲,但新約時代耶穌、司提反等人則是年紀輕輕就離世。

 

有些在舊約中活得很長的人物,他的評價不見得會比新約活得短的人來得高,因為壽命,本不是上帝用來評價我們的關鍵。

 

努力得活在當下,把每一個上帝要交付給我們的使命做好,就是一個有價值的生命。」施以諾分享。

 

時間,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禮物,無論是惡人或是義人,彼此都擁有相同的時間。神的兒女應該用盡一生,獻上每個時刻榮耀神。

 

相關報導》

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遭槍擊不治,享壽67歲 日牧者第一時間發起代禱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