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台北和平醫院因SARS封院的半夜,陳秋信的恐慌症發病了。
他突然感到呼吸困難,染疫恐懼及孤獨感不斷襲來,也將全家捲入風暴,甚至婚姻差點破碎。
當時,社會對身心疾病不尚了解,對身為牧者的陳秋信而言,更是一大衝擊。在醫學治療和基督信仰支持下,才發現,上帝透過恐慌症修剪其生命,並藉這段經歷日後幫助許多會友。
和平醫院封院新聞引爆恐慌症
2003年,恰好是「主恩慕義堂」主任牧師陳秋信與許玉華準牧師結婚十周年,也是SARS大流行的一年,一度引起社會恐慌。
教會為保護會友,提出應對的防疫措施,例如:從擁抱變成拱手作揖。本已不甚習慣的陳秋信,沒想到因和平醫院SARS封院新聞,成為壓倒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那天半夜,陳秋信恐慌症併發,突然感到呼吸困難。「SARS主要症狀為發燒,我跳過前期症狀要見主面了嗎?」過一陣子,呼吸較順暢後卻無法入睡,於是在房間踱方步。
當時,整個世界彷彿已沉入夢鄉,只剩自己還清醒,那是他首次發覺,「期待天明」是如此難熬,除了不時心跳加速外,也感到莫名恐懼。
罹患恐慌症可能會引起心悸、大量冒汗、顫抖、呼吸困難或噁心,及持續擔心下次發作。(圖/shutterstock)
不熟悉身心疾病,病急亂投醫
翌日,陳秋信與許玉華說明狀況後,因當時國人和教會對身心疾病的觀念尚不普及,因此病急亂投醫。倆人去了不同中醫診所就醫,但不同中醫有不同說法與藥方,不但未緩解症狀,反而病況有更嚴重趨勢。
當時教會主任牧師發現陳秋信的情況,建議夫妻先休息養病,而請長假需醫師證明,為此才求助西醫。
經輾轉介紹,陳秋信至彰化基督教醫院就醫,醫師求學於美國,具牧師神學專業與醫師執照;問診時,醫師並未馬上開藥,反而要陳秋信先進行全身檢查,確定並非是因身體出問題,或吸毒、酗酒等不良習慣引起不適,才進一步針對身心症治療。
家人以為按時就醫很快就會痊癒,因此兩天後,許玉華打包行李,準備參加先前早已報名的姊妹釋放營會。
當時三個孩子年紀尚小,老大剛就讀小學,老么尚未讀幼稚園,陳秋信見狀,擔憂無法獨自照顧三個孩子,因此在妻子提著行李正要出門時,不禁說:「營會有好多傳道、師母可以負責妳的事工,但家中只有妳一個妻子,孩子只有妳一個媽媽。」這時,許玉華才發現事態嚴重,悉心在旁支持與陪伴先生。
因陳秋信牧師走過恐慌症的經歷,日後主恩慕義堂即相當在意會友們的身心靈健康,希望建立得勝人生、幸福家庭、健康教會。(圖/許玉華 提供)
學會「擺爛」治癒恐慌症
在向教會請長假期間,陳秋信全家受到居美國的大姊邀請,赴美養病三個月。病發時,他無法獨自出門、開車,當地主內肢體得知狀況,不僅熱情招待,還輪流帶他從事休閒活動。陳秋信在美國吃好、睡好,雖有改善症狀,但仍會感到強烈害怕、呼吸困難和心悸。
藥物治療來到第六年,陳秋信詢問醫師,自己何時會痊癒?醫師回應:「你的個性就是這樣呀,若學會『擺爛』就不用來看我了。」這帶給他亮光。
雖為土生土長的台中人,但自己從不敢脫離舒適圈,很少到熟悉的地點以外遊晃。不過,因醫師的一番話,那天開車返家時的他,看見岔路,便勇敢地朝向另一個方向開回家。
這對一般人來說可能沒什麼問題,但陳秋信轉了方向盤後,就後悔了,因覺得這實在太冒險。不久,另一個自己在內心鼓勵:「沒關係,我們可以找到熟悉標的物,就可以回家了。」不久後,果真找到熟悉建築物而順利返家。
那次經歷,是其很大突破,也發覺,走出安全範圍並沒那麼可怕,一旦跨出第一步就得勝了!
此後,陳秋信逐漸接受人生有許多不完美,也學習分清楚何為自己、他人與神的事,學會劃界線,並明白自己無能力改變人,之後的他變得更喜樂,且不輕易因他人反應而情緒波動。
恐慌症病發的某天,他用過中飯後稍作休息,突然有聲音告訴自己:「你在幹嘛?現在應該出去探訪會友。」聽見聲音後,其心跳加速,內心充滿罪惡與控告。
然現在事後回想,教會會友以老年人居多,若在那時去探訪,反而會打擾長輩午休。可見,控告不自覺會湧上身心症患者心頭,並非自我或他人勸說就可控制得住。
「主,祢要透過疾病教導我什麼人生功課?」
六年中,陳秋信不斷求問神,為何是自己罹患此病?甚至,在多年後幫新人證婚時得知,妻子曾在期間禱告求問神,可否離婚?
「主阿,這個人已經不是當初跟我結婚的人了,」接著上帝讓妻子憶起,倆人在神面前許下盟約的畫面,因而順服神,繼續陪伴丈夫走下去。
經過家人和教會陪伴,加上醫學治療,陳秋信終走出恐慌症,也以自身經歷、加上醫學文獻,整理成按牧論文:從「聖徒相通」看今日教會對恐慌症者的關顧。
正因走過許多的不易,因此陳秋信想用自身經歷,鼓勵正經歷困難的主內肢體:「不要問上帝『為什麼』,這是大哉問,或許問『祢要我學什麼人生功課』,會比較容易找到人生方向。」
訪談最後,陳秋信鼓勵身心出狀況的基督肢體,勿認為吃藥等於對神欠缺信心,而是要積極治療。並以兩國論神學說明,上帝右手掌管「屬靈國度」,左手掌管「屬世國度」,這兩隻手要成就神的榮耀,例如:急性盲腸炎要找屬世國度。
他也分享醫師當時給予的4個建議:
1)不挑食,尤其多吃深海魚
2)要運動、曬太陽,有助睡眠和宣洩壓力
3)避免負面環境與資訊,特別是主流媒體的許多負面資訊,會使人愈有壓力
4)增加正面環境和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