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張文亮教授近日出版新書,介紹14位北海道科學家的故事。(圖 / 本報資料照)

這是一段少有人知道,卻極為重要的歷史!「河馬教授」張文亮在近期出版的新書中,分享了自己從圖書館翻查資料開始,最終發現14位同是基督徒,也都為台灣帶來重要改變的「日籍農業專家的故事」

 

本篇分享為「台灣高等教育」打下重要根基的農業科學家柳本通義的一生;從出生至年老,柳本通義經歷了許多變動與挑戰,卻也因著這些歷程,得以繼往開來,在日本與台灣都發揮重要影響力。

每一項偉大成就的產生,往往是由許多在背後辛勤耕耘的推手共同成就。

 

目前,位居台灣高等教育之首的「臺灣大學」,實則是與一群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就具備了現代知識與技術,且來自日本北海道、滿腔理想與熱情的「農業科學家」有著深厚淵源。

 

這段淵源流長的關係,要從科普作家張文亮教授,在臺灣大學典藏室,找到一些「日治時期關於學校及農學院創建的斷簡殘編」說起……

 

台日友好中的歷史追尋

《來自北海道的科學家:14位改變臺灣的日籍開拓者》由「字畝文化」出版,作者張文亮於書中表示,會對於臺大的創校歷史進行考察,起初並沒有太特殊的理由。僅因平日喜歡翻閱或借出存於臺灣大學圖書館五樓典藏室中的早期書籍、期刊、地圖、圖繪等文資,並在課堂中當成小故事講給學生聽,甚或整理寫成閱讀教材的一部分。

 

回家後,這些故事也持續發光,張文亮會再與妻子(已故)分享所看到的內容,對他而言,與妻子講故事的時間,是他感到相當快樂的一段時光。

 

如此找資料、閱讀、寫成故事後,分享給學生與妻子聽的日子過了好一陣子,直到有一日,張文亮收到校方廣發的公文,表示日本北海道圖書館的館員前來臺灣大學圖書館,想知道早期札幌農校(北海道大學前身)在二十世紀初期或十九世紀後期,到臺灣成立臺北帝國大學的事,想詢問是否有教職員可與之對談。

 

張文亮對此消息非常感興趣,加上自己常於典藏室中進出、喜歡翻讀日文資料,便回覆願意接下這份差事。不過,張文亮沒料到,全校竟然只有「自己」回應,也因而有機會,和來自北海道大學的山本美穗子認識。

  • news-details
  • 撰寫本書的動機,發軔於張文亮喜歡在圖書館中翻查史料,因而有機會介紹這些科學家們的故事。(圖 / shutterstock)

會面後的晤談,張文亮與山本美穗子交流手上擁有的資訊,張文亮也趁機提問,「臺灣大學能夠成立,最關鍵的人是誰?」山本美穗子表示:「柳本通義。」

 

首次聽聞這個陌生名字,讓張文亮好奇心大起,便想再多認識一些,對此,山本美穗子則鼓勵,可來訪北海道大學,相信將有更大收穫。

 

於是2018年2月,張文亮夫婦攜手前往北海道大學,預計要在當地停留一週時間。這次換山本美穗子成為接待者,並協助引薦北星學園大學名譽教授大友浩,拜讀了許多早期札幌農校畢業生前來臺灣任教的資料。

 

帶著對歷史的好奇與信仰眼光,張文亮發掘出柳本通義、八谷正義、三宅勉、山根甚信……等,14位同負基督信仰的北海道學者專家,他們都活用個人專業,對於台灣的農林畜牧業,有開拓者的功勞。

 

然而,這些奠基者的名字,多半沒沒無聞於今日,這讓張文亮帶著感動與使命,梳理出這些人與台灣高等教育的有關故事。

 

跟隨時代變化,學生期間認識耶穌

例如,被譽為「為臺灣預備大學校地的遠見者」的柳本通義(1854-1937),1896年來台擔任「殖產部拓殖課課長」,先是運用總督府經費,買下台北富町大片土地,做為試驗農場,此處後來也成為台灣第一所高等學校「臺灣總督府高等學校」的校地,並於1928年改名為臺北帝國大學,再到1945年易名為「國立臺灣大學」。

  • news-details
  • 「國立臺灣大學」的前身,臺北帝國大學圖書館,典藏者: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圖/取自 開放博物館網站

柳本通義生於日本桑名市的一個農業世家,遠從兩百年前,祖先就開始負責故鄉中與土地、稻穀收成的相關事務,也曾在荒年中為農民爭取權益。

 

不過,柳本通義成長年代,剛好是明治維新時期,面對局勢變化,父親則鼓勵他要跟上改變,養成宏大格局與眼光,同時很鼓勵他學習英語。

 

為此,父親特別聘請美國宣教士布朗(Samuel Robbins Brown, 1810-1880)在桑名開設私塾,教導英語與聖經,隨後柳本通義也循布朗的推薦,至全英文教學的東京「逢坂學校」完成中學學業,期間雖因家境無法支付所有學費,但柳本通義憑藉靈活思維、與刻苦耐勞的性格,與校方協商,以為學校打掃的方式,補上費用不足的部分。

 

中學後幾經輾轉,柳本通義最終透過考試,入學甫成立、學費全免的北海道「札幌農校」就讀,成為「札幌農校」第一期學生。

 

因著當時的校長克拉克(William Clark, 1826-1886),不只認真教學,讓學生獲得充足農業知識、養成良好學習態度,校長也積極向學生傳福音,每星期帶領學生查考聖經,這讓柳本通義於1877年3月5日決志成為基督徒

 

受派來台服務,走訪踏查全地

柳本通義從札幌農校畢業,到受派來台前的這段期間,積極投入工作,也在職場上有許多具有遠見的壯舉,深獲長官重用,並於日後和長官及多位同仁一同受派來到台灣服務。

  • news-details
  • 張文亮整理資料,寫下柳本通義的故事,使人更多認識其生平與貢獻。(圖/《來自北海道的科學家》,張文亮/著,蔡兆倫/繪,字畝文化/出版提供)

來台後,與柳本通義同行的其他三人也都是基督徒,曾與馬偕(George MacKay, 1844-1901)博士見面,租借艋舺長老教會,作為聚會之用

 

在台期間,柳本通義走遍各地巡視考察,彙整後,向當時的總督府提出發展建議。其中主張:「政治的威信,在增進在地居民的幸福,而非嚴格約束。是維持安寧得人心,而非強奪資源。」並於1900年成立「臺灣舊習慣調查委員會」,來認識台灣,而非輸入西方或日本制度強硬套用。

 

購買土地,奠基台灣高等教育

除此之外,柳本通義做出的「最重要貢獻」,是看見「高等教育是台灣發展的基礎」,在那個「萬事俱缺」的時代,他像先知耶利米,決定先買土地,「買這地……可以存留多日。(耶利米書32:7)」

 

柳本通義先向總督府提出:「台灣的農業必須有農業行政、農業研究與農業教育為基礎。農業的基礎愈穩固,未來才能走向近代化。」

 

他提出的具體做法,是成立「總督府農事試驗場」,直屬總督府。柳本通義以札幌農校購買校地的經驗,建議總督府買下蟾蜍山下富田町329番地(原屬大加吶堡頂內埔庄)24甲的土地。這是非常重要的建議,日後台北帝大就在此設立。1903年5月16日,總督府買下該地,同年11月正式啟用。

 

然而,縱然見識與功績都十分卓著,柳本通義卻不曾在職務上有一絲懈怠,總願意往最需要的地方去。

 

1904年,日治政府決議要在恆春成立「台灣熱帶性農事試驗場」,當時的恆春治安不佳,但柳本通義竟自願申請轉調恆春,長官認為,這種高階低就的舉動非常不可思議,柳本通義卻認為:「恆春地處偏僻,更像是北海道。生活艱難的環境,適合基督的信仰者。

  • news-details
  • 除了柳本通義,在《來自北海道的科學家》還記載了更多同負基督信仰,來自北海道科學家的故事。(圖/《來自北海道的科學家》,張文亮/著,蔡兆倫/繪,字畝文化/出版提供)

隨著世局變動,柳本通義於1907年7月27日申請退職,回到日本。而後持續在母國發揮影響力,直至1937年病逝,結束其閱歷豐富的一生。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