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真的是臨死畏縮嗎?(圖/shutterstock、記者張嘉慧)

耶穌道成肉身,費盡千辛萬苦,步步順服、走上十字架流血犧牲,為世人作贖罪祭的偉大救贖之路,走到了最後一哩,竟然卻步、對父神說「STOP」!?

 

當彼得阻止他赴死,在門徒面前展現出義無反顧之心的耶穌,到了客西馬尼園,怎麼就變成了貪生怕死之徒?

 

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這一句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讓許多基督徒也想問:耶穌真的怕死嗎?耶穌真的要放棄嗎?

針對此議題,時兆研究社創辦人戴文峻牧師表示,過去在神學院及一些教會場合,有不少神學生和主內肢體,也問過他這個問題。

 

特別,這幾天在教會界,因為受難週、復活節將到,牧者們多會談及「耶穌在客西馬尼園求父神撤去這杯」的聖經歷史。

 

據悉,有不少牧者及釋經書,幾乎都把耶穌所說的「這杯」,解釋為「十字架的苦難」

 

然而,這真的是耶穌當下禱告時的真實意思嗎?

 

我認為這是很嚴重的誤解」戴文峻表示,從許多經文,包括馬太福音16:21-23、馬可福音8:30-33、9:30-32、10:32-34,都可以看見,耶穌是為贖罪「有備而來」,怎會臨陣脫逃呢?

 

所以,事情並不單純。

 

耶穌真的貪生怕死嗎?

(耶穌)便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和我一同警醒。」他就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禱告說:「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這杯離開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 (馬太福音26:38~39;同路加福音22:42、馬可福音14:36記載)


 

如果把「杯」解釋成「十字架的苦難」——換句話說,這是耶穌臨死畏縮,而祈求父神挪去十字架的苦難,好讓自己「免死」,戴文峻指出,此詮釋與整個上帝的救恩計劃,實為有很大的分歧

 

若把「杯」解釋為這樣,就大大「錯解」了上帝的救贖計畫。

從預言應驗的角度來看,所有耶穌要上十字架的這件事,乃至他必須要「死」,在舊約聖經中,都記載得非常清楚。從創世以來、到舊約時代,包括新約希伯來書,都有預表、談及「贖罪祭」的觀念。

 

而耶穌基督道成肉身、上十字架流血犧牲,正是為要成為人類「永遠的贖罪祭」。這是從創世以來,上帝因著愛世人,所預備的偉大救贖計畫。

 

在馬可福音八章、九章、十章中的多處經文,包括其它地方的不少記載,也都能看見,耶穌心裡非常清楚知道,自己將經歷「被殺、第三天從死裡復活」。

 

甚至,當彼得阻止耶穌「赴死」時,耶穌還明明地責備彼得,說:「撒但,退我後邊去吧!因為你不體貼神的意思,只體貼人的意思。」

 

耶穌也曾多次表達,人子「必須」受許多的苦,被交在罪人手裡、釘在十字架上。

根據這些種種記載,既如此——

 

耶穌怎麼可能在門徒面前展現出義無反顧之心,到了客西馬尼園就反悔、變成了貪生怕死之徒——怕到求父神把「十字架苦難」撤去?

 

且,若耶穌真的「臨陣脫逃」,不就等於全人類的救贖計畫將宣告徹底「失敗」?

因而,戴文峻分析,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求父神挪去「這杯」的禱告,並非指接下來他要上「十字架」的苦路

 

這個「杯」一定是「另有所指」,而且就希伯來書5:7所說,還「蒙了應允」。

  • news-details
  • 綜觀整本聖經指明「神預定的救贖計畫」,以及從「經文的前後文」來看耶穌在客西馬尼園的禱告,戴文峻分析,耶穌絕對不會為了「上十字架的死」,而禱告祈求父神讓他「免死」。(圖/shutterstock)

耶穌求「免死」指的是不希望「憂傷至死」

戴文峻解釋,從經文的上下文來看,」的真正意思,指的應是「耶穌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這件事

 

此一解釋,可從希伯來書5:7得到印證。

 

基督在肉體的時候,既大聲哀哭,流淚禱告懇求那能救他免死的主,就因他的虔誠,蒙了應允。(希伯來書5:7)

 

綜觀聖經,耶穌向父神禱告求「免死」,只有在客西馬尼園。而希伯來書作者提到,這個求「免死」的禱告,因耶穌的虔誠「蒙了應允」——表示耶穌「沒死」。

 

由此可見,這個「死」、也就是當時耶穌所說的「這杯」,指的是「耶穌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

 

戴文峻表示,耶穌絕對不會隨便用「死」這個形容詞,耶穌既然說「幾乎要死」,就代表,當時他真的離死亡很近。耶穌當時心裡頭充滿壓傷、痛苦,撒但要把他壓傷到幾乎要死的地步,恐使他隨時有生命危險。

 

所以可見,這個杯並不是(指)耶穌即將要面臨的十字架,而是憂傷至死。」戴文峻總結。

 

耶穌視死如歸:他怕的是沒有「死得其所」 

因此,若把「杯」詮釋為十字架的苦難, 一來,是把耶穌的膽量看輕了

 

其實,耶穌的「求免死」,反倒正顯示出他「不怕死」——在極其憂傷、幾乎要死的當下,耶穌仍然堅定希望自己「不能死在客西馬尼園」。

 

然而,耶穌也知道中間有變數,所以才會做出「撤去這杯」的禱告,是因為他仍然期盼繼續前行,最終死在十字架上——可見,耶穌是視死如歸!

 

耶穌道成肉身的終極目的,就是要用自己肉身的死,成為世人永遠的贖罪祭,所以耶穌怎麼可能走到了「最後一哩路」,卻說「不要」了呢?

 

因而,戴文峻強調:「耶穌不是怕死。耶穌並非懼怕十字架的苦難,而是怕自己沒有死得其所。他要『死得其所』!

 

客西馬尼園不是耶穌死的所在,十字架才是。

因為,若是耶穌因心裡憂傷而死在了客西馬尼園,卻沒有藉著十字架的死、敗壞掌死權的,那麼羔羊流血犧牲的預表,就全部毀之一旦。

 

一樣是死(憂傷至死vs十字架的死),卻產生了完全不同的意義。對於屬神的兒女、服事神的僕人來說,也是如此——死要死得其所,死要以上帝要我們死的那個模樣去死

  • news-details
  • 時兆研究社創辦人戴文峻牧師,曾牧會33年,並堅持將聖經66卷「逐章逐節釋經」,同時於多間神學院教課。(圖 / 記者張嘉慧)

耶穌的事奉不打折扣

再者,若把「杯」詮釋為十字架的苦難,不只與整個上帝救恩計畫有極大分歧,對耶穌的事奉也等於打了一個很大的折扣

 

戴文峻指出,耶穌非常清楚,「十字架的死」是自己無可迴避的使命,所以耶穌絕不可能打退堂鼓。

 

且關鍵在於,假如耶穌真的求「免死」成功,或是真的死在了客西馬尼園,那麼聖經裡對於救贖的所有預言,將全部宣告徹底失敗,這是極為嚴重之事。

 

希伯來書9:22,「按著律法,凡物差不多都是用血潔淨的,若不流血,罪就不得赦免了。

 

從創世以來,上帝就為人類預備救恩計畫,包括設立預表救贖的制度、舊約會幕的獻祭等。

 

如,神以皮衣(動物的皮)為亞當夏娃作衣,這是「人類第一個救贖的預表」;此後到了摩西時代,進入以獻牛羊、斑鳩、鴿子等「動物」,作為當時百姓的贖罪祭。

 

直到耶穌時代,施洗約翰看見耶穌時說:「看哪,神的羔羊,除去〔或作背負〕世人罪孽的!(約翰福音1:29)」啟示錄5章也談到,寶座與四活物並長老之中,有羔羊站立,像是被殺過(啟示錄5:6)。

 

所以羔羊被殺,一直都是聖經中「不變的救贖計畫」

 

耶穌實為比任何人都清楚、且多次告訴門徒,被殺(上十字架)就是自己「必須」走的路。

 

所以,耶穌的禱告,是真的要「放棄」十字架的路嗎?戴文峻說,非但不是,反而還展現出耶穌「全然順服」的生命與服事態度。

  • news-details
  • 耶穌禱告父神把這「杯」撤去,並非是懼怕十字架的苦難,而是怕自己「憂傷至死」,若如此,祂的死就沒有犧牲流血,乃至贖罪了。(圖/shutterstock)

從耶穌「求父撤杯」的禱告,反倒看見「絕對順服」的榜樣 

(耶穌)說:「父啊!你若願意,就把這杯撤去!然而,不要成就我的意思,只要成就你的意思。」(路加福音22:42)

 

不符合父神心意的話,耶穌一句都不會說。」戴文峻認為,耶穌內心縱然感到很痛苦,也不會向父神提出「試探性」的要求——倘若可行,就把這杯(十字架苦難)撤去。

 

耶穌曾說,「我實實在在的告訴你們,子憑著自己不能作甚麼,惟有看見父所作的,子纔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樣作。」(約翰福音5:19)由此可見,耶穌不論想什麼、做什麼,都是按照父神的心意。

 

所以耶穌的禱告裡,絕不可能體貼自己的心意——說出把十架苦難撤去的這種話

 

當耶穌禱告:「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戴文峻解釋,「這反而更加顯示出,耶穌對父神完全的順服。

 

那一日,耶穌或許可以對父神說,「我不要憂傷至死在客西馬尼園,請祢把這杯挪去。」可是耶穌沒有用「命令句」,耶穌沒有用「救贖計畫」來綁架父神一定要應允自己的禱告。

 

從耶穌的禱告中,反倒看見,耶穌順服到一種程度。

 

「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彷彿耶穌在說:父啊,萬世以來,所有顯明的救贖計畫,就是人子要死在十字架上,但走到現在這一步,我要憂傷至死,真的很痛苦了,可是假如在這時,祢改變祢的心意,要我死在客西馬尼園,仍然按照祢的意思。

 

戴文峻表示,他用以上陳述,是希望突顯,從耶穌禱告的方式與內容,可以得見,耶穌不會用救贖計畫來綁架上帝,叫祂一定要照著這樣做

 

縱使耶穌清楚知道,自己若因憂傷而死在客西馬尼園,此非上帝的計畫,耶穌仍然禱告,假如父神要改變計畫,就按照祂的意思,不要按照自己的意思。

 

耶穌的禱告是「完全的順服」,「我覺得這才是真正耶穌要表達出來的心意。」戴文峻說。

耶穌不但不怕死,還展現出一種「完全順服」的生命態度——是絕對的順服;

 

耶穌不是不願意順從十字架的道路,反倒是,他展現出絕對順從的事奉榜樣。

 

他雖然為兒子,還是因所受的苦難學了順從。(希伯來書5:8)

這讓基督徒從另一個角度更深去看到,耶穌真的是把死生置之度外,他以完成父神對人類的救贖計畫,作為在世唯一的目標。

 

於受難日前夕,將此議題分享給眾教會,盼望擁有正確的釋經觀,也再次彼此激勵,思想、效法耶穌的生命。

 

其它印證經文:馬太福音16:21-23、馬可福音8:30-33、9:30-32、10:32-34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