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近期接連有多起性騷擾新聞浮上檯面,據此,本報邀請學者專家與教會師母受訪回應。(圖/ shutterstock)

近日,多起性騷擾的指控陸續躍上新聞版面,宛若另一次的「#MeToo」運動再起,不分市井小民,又或者是各方名人,隨著相關事件的熱議,曾經受到不正當騷擾對待的受害者,不再隱忍、紛紛發聲譴責性侵犯與性騷擾行為。

 

面對控訴,被指責為加害人的對象,有些人選擇默不作聲,也有人會堅定駁斥指控,亦有人在事件被爆出後,以文字或召開記者會的形式坦承認錯。然而,不論回應的取徑為何,每起性騷擾事件都宛若「茶壺裡的風暴」,事件的真相,總是只有兩造當事人知道。

 

對此,針對「為什麼性騷擾總會不斷發生?」以及「為什麼相關事件宛若有著特定規律般,會周而復始的登上媒體版面?」本報邀請學者詹昭能、教會師母何淑鳳受訪,深度解析相關事件。

解析層出不窮的性騷擾事件

從政界、學界到文壇,近幾週接連爆發多起性騷擾事件。對此,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副教授詹昭能提醒,「此類新聞被選擇在重要選舉前揭露!」以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不論哪個國家,「負面宣傳(Negative public relations)」是很常在競選期間被使用的手法。

 

所謂的「負面宣傳」,意指大量散佈有關某人或某事的負面信息,從而使所描述的公眾形象惡化的過程。

 

因著人們與生俱來的特性,我們會對於負面事件有更長期的深刻印象,再加上對於政治人物或名人,大眾更會期待檯面上的人物應該具有「誠信」的特質,這就讓負面宣傳起到更大的傷害,特別是界限該要完全清楚的「性」領域,若是逾越了分際,就會受到更多的批判。

  • news-details
  • 詹昭能副教授(左)、何淑鳳師母(右)的分享中,都提到有意識地加強道德操守與鍛鍊控制力的重要性。(圖/詹昭能提供、何淑鳳提供)

然而,不論事件在何時被搬上檯面,最需要釐清的問題,仍是「為什麼性騷擾會不斷發生?」

 

詹昭能表示,透過從小到大的教育與社會規範,絕大多數人在心中都是知道,不可以對任何人做出性騷擾、性侵害等各種被泛稱為「性暴力(Sexual violence)」的舉動,但因人類在行為上,總是知道的與做到的有很大落差,這種「知易行難」的慣習,造就了明知道是錯的,卻仍不斷發生的情況。

 

「若要知行合一,需要在意志和決心上都有很好的自我管控。」詹照能說,決心是附諸實行的行動,而意志力的產生,則會是要整合情感、認知與意圖。

 

與「性」有關的層面容易失守,就在於多了人性中生理慾望的干擾,隨著燈光美、氣氛佳的環境催化,很容易就瓦解了決心,順著慾望就對人毛手毛腳。

 

立定界線,避免在試探時軟弱

回應性騷擾事件,台中貴格會中心教會何淑鳳師母分享,「這樣的事件不只發生在社會上,教會內有時也會面臨相似事件的紛擾。」

 

以其曾接手的關懷的個案為例,何淑鳳說,教會內曾發生過,為了舉辦孩童營會,何淑鳳先至營會地點預備,本是請一位姊妹開車載孩子到營地會合,但後來調整為弟兄開車,仍是這位姊妹會與孩子們共乘前往。

 

沒想到,旅程中孩子坐後座、姊妹坐副駕的位置,但弟兄在開車打檔時,無意間就碰觸到姊妹的大腿,隨後這位弟兄就遭到投訴,假借開車施行騷擾。

  • news-details
  • 接連傳出多件性騷擾案件,以及眾多受害者紛紛踴躍回應,宛若「#MeToo」運動再起。(圖/ shutterstock)

還有一個例子,是教會中的另一位姊妹,只要異性碰觸到身體的任何部位,都會感到被騷擾,就算只是為了叫人、拍拍她的肩膀提醒,牧師或師母仍會接到相關投訴。

 

對此,何淑鳳表示,縱然覺得這樣的裝況好像都是微末之事,但為求慎重,還是有去諮詢相關專家的意見,才發現「只要會為此感到不舒服,嚴格來說就算是騷擾的一種,不可不慎!」

 

再加上藉著聖經的記載,如福音書中可見魔鬼試探耶穌,想要引誘祂離開神、終於撒但;創世記39章,波提乏的妻子不斷勾引約瑟,都讓人看見,試探和引誘其實無所不在,當我們帶著軟弱的罪性,就更需要有意識的避免落入不當環境,也同時強化身體自主權意識,進而活出「聖潔的生活」

 

何淑鳳提到,「保羅說,身體是聖靈的殿(哥林多前書6:19)!」因此,操練的對象也不分是弟兄或姊妹,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不小心冒犯他人,不分男女,也都有機會成為被騷擾的對象,都要從自身做起,「不要順從私慾,因為身子不是為淫亂,乃是為主(哥林多前書6:13)。」

 

而在教導眾人操練克服私慾的同時,何淑鳳也建議,保持教會內個個空間的透明敞亮、設好男女會友間的適當界線,也避免營造會讓異性同工時,對他人產生愛慕或仰慕的情境,都是保護彼此、可以長期和睦相處的好方法。

 

防治應從落實德育教育做起

再從教會內回到世界,直面「知易行難」的問題。詹昭能認為,台灣近年來雖有響應全球趨勢,積極地想要打造「性別平等」的環境,也開始有許多性侵害防治工作的推行;可是,在實施策略上,多半是從「體制面」做起。

 

在台灣,孩子們在中小學階段都會有「性侵害或性騷擾防治教育課程」,課程中會有很多理論上的教導;卻忽略了人格養成教育,沒辦法只透過課堂傳講就完成塑造。

  • news-details
  • 若想杜絕任何形式的性暴力,從小開始,家庭與學校雙管齊下,在生活中塑造孩子有良好的道德和品格,才是根本之道。(圖/ shutterstock)

詹昭能認為,自制力、意志力和決心的養成,是需要在生活環境中一次次操練而來。在目前,教育體制中強調的,並非強調學生應對目標堅持到底,而是鼓勵大家去做多方探索,不知不覺間,就弱化了個人對於道德底線的持守能力。

 

「別忘了,國民教育法的第一條就揭示:『國民教育依中華民國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之規定,以養成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之健全國民為宗旨。』」

 

據此,詹昭能也進一步呼籲,學校與家庭雙管齊下,趁著孩子在成長期間,對於良好道德、品格給與身教和言教的影響,雖會投入較長的時間,卻能更根本解決與性暴力相關的問題。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