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性騷新聞頻傳,「PUA」指關係裡的心理操縱手段,被廣泛延伸至交友、職場、家人之間。(圖 / shutterstock)

新聞性騷事件風波以來,連帶「PUA」也引起高度話題性。

 

在兩性交往、親子關係、同儕互動等各種關係中,都可能出現PUA情形

 

尤其,隨著網路發展,現今交友軟體和社群媒體普及,更容易使人濫用PUA技巧,企圖透過情感來矇蔽對方心眼,陷入不平等關係,來達其目的,甚至騙財騙色。

 

一起來檢視,你被PUA了嗎?又當如何智慧回應?

PUA是什麼?

 

「Pickup artist」(縮寫作PUA),又叫「搭訕藝術家」。

 

從事PUA操作的人,經常表現出自戀傾向,通常習慣性和病態說謊,且為徹底利用、馴化對方,會利用語言、肢體動作、表情等,來挾制關係,使對方一步步蒙蔽自我價值,而乖乖聽話。

 

PUA現今在社會上引起廣泛討論,因常被運用到各種「關係」上,會導致對人產生某種形式的操控、強迫和侵犯他人權益的行為

 

那麼,我們該如何預防呢?

 

「A級人物」容易令人降低理性判斷

對此,拉第石心理諮商師洪桃美表示,通常社經地位較高、較有公眾魅力的人物(本文暫稱為「A級人物」),符合社會推崇的高、富、帥(美)等價值觀,即容易使人產生迷思、崇拜心理,以致在關係中,受吸引的一方,易啟動「非理性的信念」。

 

PUA 詐欺並不分性別,騙女性時就把妹、假炫富、找同情;騙男性時就裝軟弱可憐、撒嬌、假崇拜。

 

洪桃美描述:「(此)如同腦內嗎啡,讓人被哄得暈暈的,導致失去一定判斷力,就容易越來越失去尺度。」

 

若是與「A級人物」有正向互動關係,則不會產生PUA情形;然而,假使一再利用關係界線的模糊,糾纏不清,則易使受控制一方降低理性判斷,因而做出非理性決定。

 

進一步說明,洪桃美指出,PUA的發生,其實可謂「得寸進尺」。一方利用語言與非語言(肢體動作、表情),去吸引情感共鳴、及拴住對方,形成關係上的曖昧。

 

那麼,如何能及早察覺,減少落入不可控、或令人感到不安全的窘況?這都需要經過一次次的積極學習,才能適時「反應感受」及「拒絕妥協」。

  • news-details
  • 諮商師洪桃美說明,在PUA關係操縱下,人容易失去理性判斷。(圖 / 洪桃美 提供)

「家庭教育」是一切學習根源

「核心,其實源於家庭教育

 

回到家庭關係上來認識PUA,洪桃美表示,家庭生活中的父母、兄長,實際上常是處於一種「上對下的管理關係」。如,年長者具有權柄及框架,也等同家中的「A級人物」,家中有看得見的規範,也有看不見的情感連結,會幫助孩子培養規律生活。

 

反之,父母一旦過度操控,則恐形成日常生活中的「情緒勒索」,而使孩子一再屈服與退讓,無法表達自身感受,久而久之,導致孩子自我價值感低落,更無法說清楚界線,或不願表明真正心意

 

每個孩子離開家庭後,開始學習社會化,從進入幼稚園、學校、職場、踏入婚姻等,都是社會化的過程,而,如何在每個「人際關係」中,學習清楚且適切的「表達感受」呢?

 

洪桃美強調:「從家庭生活開始,就需要不斷練習

 

父母的家庭教育是最大基礎。平時,親子要培養聊天習慣,進而「談心」,父母可用自身經歷分享,使孩子有機會分享,營造家庭時光。

 

基督徒家庭者可建立家庭祭壇、或進行睡前晚禱時光,藉著聖經人物、品格故事,成為待人處事榜樣及生活題材。

 

例如:約瑟不受女主人的試誘;耶穌特地在白天、公開場合,遇見打水的撒瑪利亞婦人等,以此學習立定界限

 

當孩子遭遇PUA情形,父母可以三步驟因應:

1)先引導孩子主動學習說出來

2)學習傾聽,慢慢聽、慢慢回應

3)在第一時間點,協助孩子適時反應、並亮出警示燈

 

相對來說,父母也可能是PUA的加害者,導致孩子在社會化過程,遇困境時無法開口表達,或者才說一句話,就被父母嘮叨一小時、開口訓斥。

 

其實,孩子若總被定罪,失去表達的習慣或機會,則可能容易卡在PUA的困窘,有苦說不出。

 

建議父母,在愛裡說誠實話,並學習在基督裡劃定區隔,從神來學習立訂界限原則

我們知道,我們是屬神的,全世界都臥在那惡者手下。我們也知道,神的兒子已經來到,且將智慧賜給我們,使我們認識那位真實的,我們也在那位真實的裡面,就是在他兒子耶穌基督裡面。這是真神,也是永生。

 

小子們哪,你們要自守,遠避偶像!

—約翰壹書5:19-21

  • news-details
  • 該如何預防PUA發生呢?(圖 / shutterstock)

基督徒是羊的角色,可能難免對牧者、帶領者產生依附情感,有時候容易過度,也會對另一方造成困擾。若情感界線分不清,容易衍生「非理性的要求」。

 

特別是,在界線不明情況下,勿將「施比受更為有福」的話來勉強自己,洪桃美點出,反而當學習「施與受都要平衡」,更不要斷章取義要求自己或他人

 

每個人要學習健康情緒及開放式社交圈,較能面對不健康的處境

 

洪桃美以自身為例分享,無論何時何地、何種身分地位,人人都可能默默接受了PUA。所以,更需要隨時覺察,且能勇於適度反應。

 

學習覺察PUA、學習表達不舒服感受

由於工作關係,洪桃美需長期定時復健。近期,前往診所進行第三次復健時,復健師B大哥要她邊熱敷脖子、邊做電療,接著又邊熱敷手臂及背,同時邊拉脖子;這與自己以往接受治療的經驗很不同。

 

因先前的復健程序是:先熱敷拉脖子,最後才是電療。特別是第一次就診時,在復健區做完熱敷後,因拉脖子區域客滿,洪桃美詢問可否先電療?當時的A復健師回覆:「不行,要按照順序。」

 

這次診療異於先前,當復健師B大哥表示,需同時做熱敷及電療時,洪桃美表達出「這跟上次程序不同,我被這樣的改變弄得很緊張」時,對方仍不為所動。

 

最後,她去拉脖子的同時,右手、背部都被熱敷墊敷著,又反而被另位女復健師詢問:「妳的手臂不會被燙傷嗎?」她則回覆:「我只能嘗試動一動它。」

 

女復健師再問「妳之前會兩個項目一起做嗎?」洪桃美搖搖手回應。

 

女復健師則說:「你這樣又動手又動背,要如何拉脖子?這兩項都無法完成療效。」

 

洪桃美只能無言地接受這所謂的「專業診療」——雖然,她真的不太舒服。

 

「最近很流行PUA,我今天就體會到了。礙於專業倫理,我竟無法堅持表達之前的復健節奏。」洪桃美說。

 

經此一事,她警覺到,即使自己是一名社會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士,卻在不同專業領域被PUA了!所以,不論任何年齡階段,都要練習覺察PUA就在身邊,更要學習亮出「警示燈」,主動反應不舒服感覺,避免相同情況再次發生。

總結來說,一旦覺察自己可能陷入PUA景況,洪桃美表示:

 

相信你的直覺,千萬不要默默隱忍、默默療傷,可以找值得信賴的人聊一聊,或者先寫下來,學習開口表達不舒服的感受,不要再發生第二次。如此,自然能減少一再落入PUA陷阱裡!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