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在未來極端氣候與糧食難題,或許「吃蟲救地球」不再是口號。圖為煎烤竹蟲扇貝。(圖/@insectsinthebackyard instagram)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本(8)月報告指出,全球稻米價格飆升至近12年新高!適逢國際糧價飆漲,高蛋白、平價又低碳排的昆蟲(粉),在日本掀起吃蟲旋風。

 

東京一間咖啡廳主打昆蟲原型料理,包含加入蟋蟀的義大利麵、蠶蛹壽司、黑水虻優格碗等,但,你敢吃嗎?聖經中及營養學上,如何看待「吃蟲」?

昆蟲入菜 救地球,真的嗎?

你敢吃蟲嗎?聯合國於2017年報告,2050年恐因全世界人口暴增、氣候變遷、資源枯竭,爆發全球糧食危機,而養殖昆蟲碳排量相對較少,又有高營養價值,因此聯合國鼓勵大眾多嘗試食用昆蟲。

 

如今世界各地也出現不少「昆蟲農場」,以解決糧食不足問題、減輕地球汙染。

 

網路知名營養師鄭惠文接受本報專訪表示,以環保永續來說,昆蟲除了飼養耗損資源少,繁殖速度快、環境適應力強,且可食用比例高達80%!常見的肉類,去除骨頭、羽毛等,可食用比例大約50%,廢棄率較高。

 

從營養成分來看,昆蟲與動物蛋白質差不多,含有各種胺基酸、礦物質,且熱量、脂肪含量較低,但她提醒,若以油炸方式烹調,就不這麼健康。

 

雖然台灣普遍較少吃昆蟲,但其他國家可能因歷史演變,產生不同飲食文化,例如,在東南亞國家,炸昆蟲是普遍的小吃。鄭惠文分享,以往曾在柬埔寨短宣時,品嘗過蜘蛛、蟋蟀,她覺得兩者味道都相似,特別的是,蜘蛛口感類似皮蛋豆腐。

 

面對不同飲食習慣,她認為,基督徒最大的誡命就是「愛」,學習抱持尊重,包容文化差異。

 

如同台灣常見的昆蟲料理有蜂蛹、蟋蟀等,敢與不敢品嚐的人都有,不用勉強自己一定要接受,若以環保永續角度來說,還有其他蛋白質可選擇,例如:大豆蛋白。

  • news-details
  • 杏仁豆腐上為琉璃粗腿金花蟲幼蟲,據說嘗起來有杏仁的風味。(圖/@takeo.tokyo instagram

聖經中的「蟲子神學」(Worm Theology)

那麼,聖經怎麼看「吃昆蟲」這件事呢?

 

「台中台福基督教會中部牧區」區牧蕭彼得指出,談論聖經對「吃蟲」的看法前,要先了解「蟲子神學(Worm Theology)」,也就是有些經文用「蟲」來描述人的弱小、人看自己像一條蟲一樣的脆弱和有限。

 

以下他舉出三段經文說明:

約伯記25:6說:「人算什麼,是蟲算什麼,是蛆算什麼?」經文提到人與上帝的對比,強調人像一條蟲,甚至像蛆一樣卑微渺小。

 

詩篇22:6說:「我卻是蟲不是人,被眾人羞辱,被百姓藐視。」這是大衛在苦難中自我評價的描述,他像蟲一樣,被人羞辱、被人藐視。

 

以賽亞書41:14說:「不要懼怕,你這虫雅各,你們這以色列民!我必幫助你。這是耶和華說的;你的救贖主,就是以色列的聖者。」上帝稱以色列民為「虫雅各」,以表達他們的脆弱,而人需要上帝的幫助。

 

上述經文,提醒人們需謙卑自己,在神面前認識到人的有限和無助,需要上帝幫助,雖然「蟲子神學」對人的自大和狂妄有抑制和警示的作用,但也可能讓人走向另一面,消解人的自尊和信心,以至一些基督徒失去了他們的尊榮,而扭曲了自己的形象,把自己看得像蟲一樣!

 

基督徒的形象是什麼呢? 「我們是神的兒女!」蕭彼得說道。

基督徒可以吃昆蟲嗎?

針對問題,蕭彼得分享提摩太前書4:4-5,「凡神所造的物都是好的,若感謝著領受,就沒有一樣可棄的,都因神的道和人的祈求成為聖潔了。

 

聖經中關於什麼可吃、不可吃,在《羅馬書》第十四章,保羅已經寫得很清楚,可作為聖經飲食觀的簡單結論。

 

羅馬書14:1-23,「……有人信百物都可吃;但那軟弱的,只吃蔬菜。吃的人不可輕看不吃的人;不吃的人不可論斷吃的人;因為神已經收納他了。……因為神的國不在乎吃喝,只在乎公義、和平,並聖靈中的喜樂。……無論是吃肉,是喝酒,是什麼別的事,叫弟兄跌倒,一概不做才好。……若有疑心而吃的,就必有罪,因為他吃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從而看見,新約中,信徒對食物已無須加諸舊約規條的框架,乃是按凡事榮神益人的原則,持守分別為聖的生活,所注重的不是「食物之潔與不潔」,乃是「我們這個人的潔與不潔」。

  • news-details
  • 日本咖啡廳專賣加入蠶蛹的咖哩飯。(圖/@takeo.tokyo instagram)

昆蟲食物市場潛力龐大

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早已視昆蟲為美味食品,也各自衍生出各具獨特的食用種類、方法和文化。

 

蕭彼得分享,除了日本咖啡廳,泰國「後院的昆蟲(Insects in the Backyard )」為該國首間將六足動物作成精緻料理的餐廳,菜單包含:「蟋蟀麵粉」製成的義大利麵,配上炸蟋蟀、烤鱸魚配「螞蟻魚子醬」,推出後頗受好評。

 

在臺灣的鄉鎮餐廳、休閒農場也常提供炸蟋蟀、蜂蛹、螞蟻煎蛋等料理。中國內地雲南則有「百蟲宴」,就是將螞蟻蛋、竹蟲、蠍子、蜈蚣、蜂蛹、蜻蜓和水蜈蚣等昆蟲做成各種料理,可見當地人對食蟲接受度之高。

 

此外,澳洲原住民數千年來,將木囊蛾幼蟲視為佳餚;南非的莫帕尼毛蟲和東南亞織葉蟻的蛋,對當地人而言也都是美味佳餚、奇貨可居。而他自己,曾在泰國吃竹蟲、蟋蟀,再搭配些許酒飲,是很棒的飲食文化體驗。

 

吃昆蟲救地球」,這句話聽起來有些聳動,但絕非無中生有。

 

蕭彼得進一步指出,這是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近20年來,關注研究和推動的目標,可食用昆蟲不僅富含高蛋白質、維生素、不須施打抗生素等,且具更高的蛋白質轉換率。

 

假若要產生相同含量的蛋白質,蟋蟀所需的食物量,僅為牛隻的六分之一、羊的四分之一、豬或雞的二分之一。

 

隨著歐盟批准乾黃粉蟲(麵包蟲)作為人類食用昆蟲上市,昆蟲養殖農場除了生產動物飼料與植物肥料外,也打開銀髮族營養品、運動員高蛋白補充品的商機大門;若作為牲畜飼料,以蟲粉取代黃豆,更可避免森林砍伐、土地剝奪的危害,有利於永續環保,可見「食用昆蟲」市場潛力龐大!

 

蕭彼得分享,或許大多人仍無法克服心理障礙,將昆蟲納為營養補充的選擇之一,但在未來環境與糧食危機下,昆蟲作為食物的優點,可能有助應對這些挑戰。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