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台北市基督徒聚會處任駿傳道以「窒息的美麗—如何避免形式化的信仰」為題,從三大面向,探討基督徒可能落入「形式上的信仰」。(圖 / shutterstock)

你對聚會、服事感到厭煩嗎?是否因著個人家庭、工作、課業,對神不再是「首選」呢?抑或,是否只是因著「習慣」,而每週重複在教會做「應該」做的事呢?

 

唯有上帝能鑒察人心!若基督徒空有敬虔的外貌,卻缺乏真實愛神、愛肢體的心,這樣的信仰便不能討神喜悅。

台北市基督徒聚會處任駿傳道以「窒息的美麗—如何避免形式化的信仰」為題,從三大面向,探討基督徒可能落入形式上的信仰

 

以賽亞書14:1,「你們來朝見我,誰向你們討這些,使你們踐踏我的院宇呢?你們不要再獻虛浮的供物。香品是我所憎惡的;月朔和安息日,並宣召的大會,也是我所憎惡的;作罪孽,又守嚴肅會,我也不能容忍。你們的月朔和節期,我心裡恨惡,我都以為麻煩;我擔當,便不耐煩。

 

你有厭煩參與的聚會嗎?有時不一定是聚會有問題,而是人的「心態」出了問題。

 

另一方面,對神而言,有些聚會也是祂所「厭煩」的,因為上帝厭惡人「空有敬虔的外貌,內心卻沒有真實與祂相交」。

 

「形式化的信仰」有三大特點,包括:虛假空洞、欠缺短少和搞錯重點

 

1.假冒為善的人,為了要給別人看

馬可福音7:6,耶穌說:「以賽亞指著你們假冒為善之人所說的預言是不錯的。如經上說:『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心卻遠離我。他們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所以拜我也是枉然

 

這些假冒為善的人,將敬虔行為流於習慣,習慣遵守「人」所定的規條,外在看似敬虔,內心卻遠離神,像是一個演員,熟練扮演著虔誠基督徒的角色。

 

他們通常在聚會中回應最熱烈,熟悉聚會流程,他們所做一切,都是為了要給別人看,然而一旦離開他人視線,就原形畢露

 

任駿說:「們信仰的活動都預設了一個觀看者,你預設了誰是觀看者(評斷者),會塑造你信仰的深度

 

假冒為善的人與神沒有親密關係。然而,如保羅等真信徒,則以神為最主要、且唯一的觀看者

 

任駿特別請會眾反思:「你在獨處時都在做什麼呢?思想討神的喜悅嗎?在沒人看見時,和在眾人面前做的事情一致嗎?

  • news-details
  • 教會生活中的我們,是否因為「習慣」而漸漸麻木?所作所為都像帶著面具,看似做了許多服事,也守主日、奉獻,但內心卻沒有真正愛神?(圖 / shutterstock)

2.私自留下田產的亞拿尼亞和撒非喇

瑪拉基書1:14,「行詭詐的在群中有公羊,他許願卻用有殘疾的獻給主,這人是可咒詛的。因為我是大君王,我的名在外邦中是可畏的。」這是萬軍之耶和華說的。

 

神兒女本該獻上完美的公羊,向神表達對祂的崇敬、愛戴與由衷感恩,然而,我們卻將一個「不合格的瑕疵品」獻給神,還以為神不會介意,如此情況,體現在隨隨便便的敬拜,或輕易放棄對神的承諾。

 

這就像收包裹時,發現內容物與訂購商品不符。基督徒本該給神「最好的」,卻向神行了「詐欺」

 

「就像賣東西一定要賺取利潤一樣,我們對神的付出,不會超過我們期待從神得到的東西。

 

聖經中,亞拿尼亞和撒非喇變賣田產,卻私自留下財物而被神擊殺,此事件就是具體例子。我們給神的可能比十分之一更少,卻謊稱給了神全部,時至今日,在信仰生活中,仍有這樣的事出現。難道,這不是神對人的大憐憫嗎? 

 

3.上帝要的是什麼,你搞錯重點了嗎?

馬太福音22:37-40,耶穌對他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神。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

 

上帝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愛神和愛人,然而,基督徒的行為卻不一定如此行。任駿提醒:「我們要常常反省回顧,在這件事情上,上帝要的是什麼?做這件事情達成的目的是什麼、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 news-details
  • 你我或許很熱心投身在各項事工中,卻可能「搞錯重點」,看似為神而做,卻可能是「以自己為出發點」。(圖 / shutterstock)

此外,在「聚會、聽道、服事、傳福音和禱告」五面向上,基督徒也可能落入了「形式化

 

1.聚會形式化

聚會目的是彼此相顧、激發愛心和勉勵行善。其中相顧的「顧」,原文之意為「仔細的看」,不僅看到弟兄姊妹的需要,更要思想如何愛對方。

 

彼得前書1:22,「你們既因順從真理,潔淨了自己的心,以致愛弟兄沒有虛假,就當從心裡彼此切實相愛。」聚會中學習到的真理,應是使你我生命產生無偽的愛心和信心,若無這些因明白真理而產生的「產品」,聚會將愈缺乏熱情,變成為了聚會而聚會。

  • news-details
  • 基督徒認識真理之後,應當產生真實愛神、愛人的心,在主愛中彼此接納、相互幫助,避免表面上的和平,內心卻無法和睦。(圖 / shutterstock)

2.聽道形式化

聽道時,需存有戰兢、特別留心的態度。

 

講道並非「屬靈的綜藝節目」,而是要使人的心被神光照,以致能自我省察、悔改,重新走進神的心意。

 

在聽道時,你可能會抽離迴避,認為「經⽂講的不是我,我沒有那麼糟」、「講很有道理,但我需要再想一想……」、「太難了,我做不到,上帝會原諒我吧……」

 

以賽亞書66:2,耶和華說:「這一切都是我手所造的,所以就都有了。但我所看顧的,就是虛心(原文作貧窮)痛悔、因我話而戰兢的人。」

 

任駿鼓勵,聽道時,盡量把經文「對號入座」,彷彿每句話都是要對「自己」講的,不去閃躲、找藉口,也不打折扣;像面對美食一樣仔細品嚐,使聖靈可在生命裡動工。

  • news-details
  • 聽講道的過程,當學習「對號入座」,用真理審視自己,不找藉口迴避。(圖 / shutterstock)

3.服事形式化

服事形式化發生在「不是為主而做,以及沒有把上帝的工作放在生活首位」兩個面向。

 

往往,基督徒常會把家庭、工作放在比上帝更重要的位子,如聖經中,就發生過以色列人以裝修自己的房屋為優先,使重建聖殿的工程停擺了整整15年

 

當神的工作不再那麼優先、迫切時,人的心態就會淪為「應付」。然而,上帝應許先求祂的國和祂的義,祂會照顧我們生活各個面向,且不會使我們失望。

 

4.傳福音形式化

哥林多後書10:4,我們爭戰的兵器本不是屬血氣的,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堅固的營壘

 

傳福音是屬靈爭戰,然而,在傳福音的策略中,是否加入了「屬世手段」,或以「令人羨慕的生活(如健康、財富)當餌」,吸引人來信耶穌?抑或,在傳福音過程中,強迫推銷、情緒勒索?

 

對保羅而言,傳福音不是策略,而是生活方式

 

哥林多前書9:19、23,「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做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向什麼樣的人,我就做什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

 

傳福音,是為了搭建人與人之間的橋樑,分享福音的好處。

 

5.禱告形式化

要避免禱告形式化,除了要避免同樣的禱詞內容,或者在固定時間、場合禱告,也應打破求平安、順利的習慣,多祈求有信心、能忍耐、擁有患難中的平安

 

任駿說:「禱告是向與聖潔生活違背的事物摔角。」若生命中存有擔憂、不信等「內在敵人」,需要去對付。當我們明白有這個層面存在,禱告便不再馬馬虎虎。

 

提摩太後書2:22,「你要逃避少年的私慾,同那清心禱告主的人追求公義、信德、仁愛、和平。教會的禱告會是帶下復興的場所,也是每個基督徒實行「經常性的和一群清心禱告的人專心致志,同心合意禱告」的地方。

最後,任駿分享一則好消息和一則壞消息:

 

壞消息是,我們永遠無法逃離形式化的束縛,只要我們停止進步、悔改,就有落入形式化的風險。好消息是,靠著神我們永遠有能力能離開僵化的信仰,神要藉著聖靈用火施洗,煉淨我們信仰中的雜質。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