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奈特·瑪哈爾(Janet Maher)是一名巴勒斯坦基督徒,自以哈戰爭爆發以來,她帶著三個孩子躲在「聖波菲里烏斯教堂」避難。長達43天的避難驚魂記,瑪哈爾的清晨是由轟炸聲開始,在傍晚以〈詩篇〉哄孩子入睡…
無人知道戰爭何時結束?當地四處是戰火摧殘痕跡。(圖 / New York Post YouTube)
藉由唱詩和讀經得安慰
瑪哈爾的先生是加薩浸信會前任牧師,身為一名巴勒斯坦基督徒的她,同伴非常少。戰爭爆發前兩周,其先生前往埃及,全家人因此被迫分開。
接受媒體訪問時,瑪哈爾很感激自己和孩子已順利逃往埃及,然而回想過往仍膽戰心驚。於教堂避難的43天裡,他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
教堂內沒有電視和網路,除了轟隆聲,完全不知外面發生何事。避難的人們,每天任由轟炸聲開啟一天,教會牧師固定每兩天主持一次禱告會,眾人聚在一起唱詩歌、讀聖經,或暗自坐在長椅上哭泣。
即使對未來充滿驚惶,仍藉著彼此祈禱、幫助,得到足夠力量與安慰。
在教堂避難的人們時常打掃教堂,把從窗戶裡飛進的灰塵和碎片清走。但,還是會有飛竄蒼蠅、各類蟲類,致使瑪哈爾和教堂裡的人染上各種疾病。
年輕人則要把握安全時候至外面尋找民生用品;人們也沒有早餐或晚餐,只有扁豆湯、米飯或通心粉,且幾乎沒有乾淨水可飲用。瑪哈爾苦澀地說,有次,教堂牧師找到一盒巧克力,讓大家「感覺就像在過聖誕節。」
被迫逃離家園的加薩家庭,躲在加薩南方的聯合國營區裡。這裡的人們活在缺乏基本衛生條件的地方,孩子們則是繼續用單純的眼光,看待這場慘忍戰爭。(圖 / The New York Times YouTube)
至今仍存活,是神的保護
到了下午四時左右,天色開始變暗,當眾人漸漸入睡,瑪哈爾會為三個孩子朗讀詩篇第23篇;在孩子沉睡後,她會為自己朗讀詩篇91篇。
住在至高者隱密處的,必住在全能者的蔭下。
我要論到耶和華說:他是我的避難所,是我的山寨,是我的神,是我所倚靠的。(詩篇91:1-2)
你必不怕黑夜的驚駭,或是白日飛的箭,
也不怕黑夜行的瘟疫,或是午間滅人的毒病。
雖有千人仆倒在你旁邊,萬人仆倒在你右邊,這災卻不得臨近你。(詩篇91:5-7)
瑪哈爾背起這段經文,並說:「耶和華是我的避難所,任何傷害都不會臨到我…災難也不會臨近我的居所。」憶起離家那天,她為找食物而出門,未料才離開五分鐘,一枚導彈便擊中家中。居所被毀縱然令人心痛,但深知,自己能存活至今,是神的保護。
聖波菲里烏斯教堂裡,有些人沒有撐到最後。以色列在打擊哈瑪斯武裝分子時,一枚飛彈擊落在教堂大院外,導致至少20人死亡。還有因無法拿到醫療藥物而白白喪命的長者。
而,在飛彈炸毀加薩的一棟建築時,瑪哈爾的表弟為保護兩名年幼孩子,來不及逃生致喪命。瑪哈爾的三個孩子和表弟一家人非常親密,她卻只能眼睜睜看著親人死去。
她的先生翰納·瑪薩德(Hanna Massad)說,加薩的人們對於未來充滿擔憂,但深知道,有耶穌寶血保護他們,因而在大浪中仍安穩向前。
瑪哈爾也會和教堂孩子們分享「約伯的故事」,儘管約伯看似失去一切,上帝最後仍祝福他、並把他所失去的加倍歸還。
一位五歲的加薩孩子,眼裡閃爍著天真光芒,並不明白大人世界裡的複雜、糾結與仇恨。(圖 / The New York Times YouTube)
呼籲:勿忘加薩基督徒的悲痛
「⋯⋯穆斯林和基督徒都是無辜的,而這些無辜的人正在死去。」瑪哈爾透露,她的其中一位家人接到以色列國防軍電話,要其盡快撤離到南方。其中意思是指:只要接下來有任何哈瑪斯的人進入教堂,教堂就必會遭轟炸。
因此,瑪哈爾和教堂裡的一百多人,不只要躲飛彈,還要阻止任何強行闖入的陌生人。
她很認真考慮逃往南方,然而南方多為穆斯林族群,對基督徒並不熟悉。畢竟,加薩地區僅有一千多名基督徒,「(在這種情況下)沒有人睡得著,除了我的三個孩子。」最小的兒子會緊握瑪哈爾的手,提醒:「上帝與她同在」。
直等到加薩與埃及邊境開放,瑪哈爾才能帶著三名年幼孩子和年邁雙親(其中一人坐在輪椅上)離開戰區。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輪椅在途中壞了,另外兩名熱心的加薩青年,抬著瑪哈爾的重病母親,如此才走到邊境點。
在其中一個臨時檢查站,她和所有過境者皆被要求跪在彈坑裡。瑪哈爾想,自己恐怕活不了,直到四小時後才獲准離開。經幾番波折,她得以帶著三個孩子與先生團聚,遺憾的是,其父母最終未得到出境轉移許可,仍留在加薩地。
回到埃及的瑪哈爾,想著仍在聖波菲里烏斯教堂裡避難的人,便非常心痛。她還有其他家人,「我的弟弟和妹妹呢?他們要怎麼逃出來?」
瑪哈爾祈禱戰爭能趕快停止,並母親得以盡快過境到土耳其,也希望,基督徒能趕快離開加薩。「即使人們沒有死於以色列的轟炸,也會因缺乏食物和藥品而死去。」
加薩的基督徒非常少,儘管加薩南方較為安全,當地人仍多是穆斯林。瑪哈爾希望人們不要忘記加薩人民的痛苦:「加薩的基督徒想要離開,不管去哪裡都好。」
(資料來源:Christianity Today、Faith on 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