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劉清虔牧師提醒,孩子面對世界的能力要從小培養起,才能在苦難發生時持續前行。(圖 / 記者林稚雯)

孩子成長歷程,父母多會期待藉由教育學習與生活磨練,讓下一代從少不經世的稚嫩,長成滿有智慧的大人。

 

劉清虔牧師指出,民族歷史曾多受磨難的猶太人更是如此!慘痛經歷,讓猶太父母深明世界存有許多不公,能在苦難中持續前行,是每個人必須學會的課題。

 

為此,他們發展出獨特教養之道,讓孩子不只滿有知識與聰明,也知道在苦難中倚靠神,讓屬天智慧成生活導航

日前,由香港浸信會出版社與中華基督教浸信會聯會合辦的「為孩子展開智慧之翅講座」中,美和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副教授劉清虔牧師,以「耶穌的比喻:孩子信仰生活的導航」為題證道,其中表示,精彩且生動有趣故事才能發人深省,「先理解、後學習」是鼓勵孩子追求智慧,培養思考能力的秘訣。

 

以台灣社會現況來看,爸媽總把最好的留給孩子,也為兒女在成長階段盡可能擋下一切苦難;在僅需專注課業下,孩子們有較高機會成為優秀學生,但也容易在踏出校園後,人生際遇有了180度劇烈轉變。

 

葡萄園主與雇工:救恩的譬喻

猶太人對兒女教育的態度卻是相反,爸媽會即早提醒「必須堅持住,在苦難中持續往前走。」

 

為讓抽象理念容易被孩子理解,擔負教育職責的拉比,藉由一個又一個的故事,讓小孩不只是聽,還能在經過說明後,掌握隱含其中的道理和精隨。

 

劉清虔以大家都熟悉的「主人與葡萄園雇工」比喻說明,據聖經記載,園子主人於清早、上午九時、中午十二時和下午三時,甚至是到了近傍晚五時,園主都各自雇了一些工人,但「不論工時長短,所有人所得工錢都一樣」。

  • news-details
  • 不分早到晚到,所有工人都拿到一樣工錢,表面上看來不公平,實則有更深寓意。(圖 / shutterstock)

對孩子而言,聽完上述故事後,最直覺反應是「不公平!哪有人不分早到晚到,最後都拿到一樣的工錢。」

 

這時,若進一步「引導」孩子們認識:什麼是工作、人力市場供需法則,加上提到生活困苦者所面對的挑戰,就能讓孩子們更為貼切地明白,對於基層工作者來說,深陷生活困難時,看重的是取得每天日用所需,不見得還有餘力爭執工錢多寡。

 

故事背後,更大的核心信息是「恩典」。工人不分被叫到的時間是早或晚,都比無所事事、站著過了一天的人要好,他們免於愁煩、得到日用所需,其實,上帝給人的「救恩」也是如此,不是人的努力換得,單單是神的賞賜

  • news-details
  • 「主人與葡萄園雇工」的比喻,要讓人看見,救恩是神無條件的賞賜。(圖 / shutterstock)

十誡:生活與信仰最高準則

聖經中另一廣為人知且生動記載是「十誡」,這是猶太人生活和信仰準則,也是最初法律條文。劉清虔說明,十誡」內容都是比喻,旨在將人無法直接聽見、看見的上帝心意,改換為容易理解的文字。

 

回到出埃及記19-20章,經文記錄以色列百姓出埃及、來到西乃的曠野,耶和華於火中降臨西乃山,這時在山上有雷轟、閃電,和密雲,並且角聲甚大,營中的百姓盡都發顫。(出埃及記19:16)」

 

面對有限受造之人,為讓人能更多認識天國、明白天國的道理,神藉摩西頒布十誡,使人明白在世日子該如何行,才能在終末日子來到前,持續靠近天國。

  • news-details
  • 對猶太人來說,「十誡」如同從神而來的10個提醒。(圖 / shutterstock)

為此,猶太人自小教導孩子認識並記誦十誡內容。對一般人而言,常覺得其中充滿嚴厲誡訓,猶太人卻將其視為「從神而來的十個提醒」,因只有神知道,當年以色列人出埃及後面臨的景況,也只有神知道生於當代的人們,生活的每個遭遇,所以特別給出十個提醒,代表神對人永無止盡的慈愛與公義,最大目的不是為懲罰,而是給人無微不至的保護和祝福。

 

以聖經真理為教養最高原則的同時,劉清虔提醒,當隨著孩子年齡變化採「因材施教」,而能得著更好的引導成果。

 

例如,信仰中非常看重「家庭價值」,對幼兒、小學階段的孩子來說,家人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與父母手足保持親密關係,幾乎是不用教就自然存在的觀念;到了青少年階段,孩子們開始建立同儕關係,也開始認識世界,有些個人價值觀與愛好,這時能否繼續維繫緊密家人關係,彼此有毫無保留分享,成了需要被提醒和引導之事。

  • news-details
  • 猶太人從小教導孩子認識「十誡」,牢記神所賜的生活與信仰準則。(圖 / shutterstock)

在這個時期,身教會比言教更有果效。」劉清虔分享,數年前曾受邀到吉隆坡服事,當天特會教導主題剛好是「珍貴的時刻」,提醒與會青少年當把握與家人相處時光,因長大後會發現,能無憂慮地和爸媽、弟兄姊妹們相處,是人生中非常美好時光。

 

特會隔日,完成主日證道服事時,劉清虔在通訊軟體尚不發達年代,特別撥了越洋電話,和小學中年級的兒子話家常,本來只想閒聊:「這幾天過得還好嗎?」、「有沒有什麼想吃的,到時候爸爸買回去給你。」沒想到兒子聽後只說:「爸爸,你為什麼這麼高興?阿公在台中去世了」......

  • news-details
  • 劉清虔提到,父親在他海外服事時辭世,雖有遺憾,卻又感謝父親的生命成為許多人祝福。(圖 / 記者林稚雯)

聽到兒子這麼說,劉清虔收起輕鬆態度,要孩子把電話拿給母親,只聽孩子又說:「媽媽已經出門,她要坐高鐵趕回台中。」於是他選擇直接聯繫太太,詢問:「爸爸過世了,妳怎麼都沒說?」對此,對方只在電話中表示,「知道你去國外服事,所以特別交代大家不要讓你知道,等你專心服事完再回來,其他人都趕回來幫忙了。」

 

得知消息後,於特會證道時,劉清虔向與會者提及此事,原以為只是證道信息一部分,很多人可能聽完後沒放在心上。幾年後,一次前往馬來西亞馬六甲服事旅途中,劉清虔遇見一群弟兄姊妹們特別於會後找他交通,一群人圍著說:

我們是從吉隆坡那邊來的,搭了好幾小時車。我們來和牧師道謝,你還記得好幾年前有到吉隆坡的教會講道嗎?我們不知道當天你講了什麼,可是我們的孩子聽完後有非常大改變,開始會幫忙家事、親子關係也變得更好。

聽到家長們回饋,劉清虔結束一天服事,回到飯店休息時,向神獻上感恩禱告:「感謝神,讓我的經歷可以被神使用!也謝謝爸爸,雖然離開會有悲傷,但在那個時機點離開,卻帶出許多年輕生命因此被轉變。」

 

會中,劉清虔亦把握機會再次提醒,身為基督徒,需要不斷認識與實踐神國教導,以使行事為人可更加符合上帝設下的標準。縱然神的道難以被有限受造者全然認識,但藉著各樣故事和比喻,神仍賜下恩典,讓有心者得以不斷追隨主的教導。

  • news-details
  • 基督徒應不斷認識與實踐神國教導,使行事為人可更加符合上帝設下的標準。(圖 / shutterstock)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