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透過一個「動起來」的過程,神打開屬靈的眼睛,教會因而再次拾回「起初的愛心」。(圖/吳東泰 提供)

台南衛理堂歷史悠久,至今已設立68年。自2021年啟動「攜手愛無限」事工,至今已邁入第三年。

 

主任牧師吳東泰剛抵教會服事約一年半,他分享這段時間教會的收穫,透過一個「動起來」的過程,打開屬靈的眼睛,神再一次提醒教會:當拾回「起初的愛心」;他說:「看見陰暗角落跟弱勢族群的需要,愛心,是一個耶穌給我們的恩賜。」

  • news-details
  • 台南衛理堂於聖誕節期間透過「攜手愛無限」服事弱勢群體,聖誕節前一周開始,即邀請受助戶前來教會,於一樓讀書中心擺攤處登記簽領禮券。接待過程「分區報到」,由不同負責人服事不同里區的受助戶,第一年認領50家中低收入戶。(圖/吳東泰 提供)

從中低收入戶到服事身心障礙者

從實踐關懷過程,學習道成肉身

台南衛理堂參與「攜手愛無限」,特別的是認領對象的轉變從一開始的「中低收入戶」,到後來專注轉向「身心障礙者」,禮券之外,教會贈禮也從之前的「點心盒」,到後來提供更實用的「包裝米」。

 

接待現場,教會安排負責人精心陪伴,關懷受助對象的生活近況,吳東泰說:「有些人比較急躁,可能領完就離開了,但也有一些人較柔軟,願意跟我們多談一些。」

 

關懷過程,同工若得知對方有其他正在面對的困難,例如:生病等,就會請牧師來禱告,也透過問卷進一步瞭解對方更深的需求,以提供適當支援,並探詢對方能否接受到家拜訪的意願。

 

而為何會作「關懷對象轉變」的決定?吳東泰說:「因為我們一直禱告,團隊開會時,身兼執事的社關主席有這方面的感動。」團隊於是達成共識,看見「身心障礙者」更需要關懷,因為他們較容易自我封閉,身邊的陪伴者也相對更缺乏。

 

一回生兩回熟,深耕關係

面對挑戰仍決定繼續努力

接待身心障礙對象過程,有不少人願意留下電話,教會也分配電訪同工進一步關懷,但發現效果有限,一方面雙方關係不夠成熟,一方面同工專業度有限,因而受助對象多數不願進一步接受家訪。

 

吳東泰真誠表示:「關於這一點其實很慚愧,這方面我們做得不夠好,沒有太顯著的突破。」

 

然面對挑戰,教會仍決定繼續努力,將持續致電關心受助對象,也訓練同工如何進行電訪關懷,並邀請更多人來分攤電訪事工,包括牧者也參與在其中。

 

「一回生、兩回熟,」吳東泰說:「我們就一起訓練、一起禱告,或許現在還沒有辦法去拜訪他們,但繼續打電話、建立關係,或許哪一天這個門就開了。」深耕關係,期待關懷對象:一天打開心門,也打開家門。

  • news-details
  • 受助對象受邀於專屬座位享用點心茶水,同工並進一步關懷服事;而牧者發現,無論是分享或接受禱告,身心障礙者的態度都更為柔軟。教會辦理「攜手愛無限」計畫也受當地官員重視,附近小西門里里長因計畫當面接洽教會,並於會中致辭歡迎受助戶。(圖/吳東泰 提供)

慈惠事工的真正意義:愛人如己

勉勵突破,由內而外恢復屬靈生命

吳東泰分享進行「慈惠事工的真正意義」。

 

「其實,不是建立必須有什麼回報,愛心行為,並不一定會讓對方接受福音;而如果,我們採用這樣態度服事的話,很容易失去神要我們進行社會關懷的初衷。」

 

他指出,若抱以「交換動機」來進行慈惠,不僅無法給予真正的愛心,期待反而可能會讓人退避三舍。「所以,我們學習調整到從『起初的愛心』來作關懷,以耶穌說『愛你的鄰舍』為動機,心胸更敞開,服事起來也更自在、更健康。」

 

他肯定,「傳福音」是教會不可推諉的大使命,然教會的內在生命需要持續更新,台南衛理堂歷史悠久,至今已68年,而老教會更需要去檢視「自身的屬靈生命」。

 

「我們可能會關心自己人,但要去關心陌生人就顯得困難,更何況是陌生人中更弱勢的對象,那是加倍的挑戰。」

 

因此牧者配合事工,透過講台更多教導「教會在社會中能扮演的角色」,吳東泰說:「我們可以看見陰暗角落跟弱勢族群的需要,愛心,是一個耶穌給我們的恩賜,而作在一個小子身上,就是作在祂身上。

 

用信息勉勵突破,透過「動起來」的過程,肢體恢復「愛的生命」,學習基督來陪伴受助對象,在實踐中,由內而外進行屬靈的建造。

  • news-details
  • 接待過程,同工牧者關懷受助對象,也把握機會為對方禱告、給予屬天的祝福。吳東泰分享「慈惠」和「得人(歸主)」是兩件事情,得人,有賴於聖靈在人心動工,而信徒進行慈惠,則應出於「真誠的愛心」。(圖/吳東泰 提供)

信耶穌,就當來效法主

有看見,能重燃信望愛

吳東泰說:「信耶穌,不是用來保證自己就會得福氣、得錢財、得名譽,或不斷積攢天上的豪宅。」而是認識到所信的耶穌,原身為至高之神,竟願意成為人的樣式,與困苦人生活、成全福音。

 

教會當如何效法主?如何面對病痛的、殘疾的、鰥寡孤獨者或中下收入的老百姓,那些可能不在自己生活圈中的人?吳東泰說:「讓對方能經驗到有一位神很愛你,而愛心不是一種交換;這是我們要很深刻的反省。」

 

2025年年底教會將滿70年,然設立存在時間悠久,隨著時間流逝,有些信徒也可能已變得麻痺,只是機械地參與禮拜活動,信仰變成了宗教習慣。

 

新計畫推動也因而面對不易,但教會必然要有所突破,此時最重要的就是對焦於「神的心意」,而回應需要的過程,就先要有所「看見」。

 

「每禮拜,都有弟兄姊妹為攜手愛無限奉獻100塊、100塊,最後積少成多。」最後,眾人看見,即使1000元禮券對自己不算多,但生活辛苦的人,卻會想盡辦法來領取。

 

「(金額)意義不一樣,我們常常都以自己為出發點,所以想不到:有些人竟然三餐無以為繼,還有些人連出門都不敢,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見,或脊椎受傷無法出門,想吃東西手沒有辦法動...當他們來領物資時,我們就看得清清楚楚。

 

神透過眼睛所見提醒:「教會起初的愛不見了。回轉的靈因而開始更運行於肢體間。

 

你我是否仍能新鮮回想,起初蒙恩的喜悅?受洗更新的改變?初信時對主的愛?抑或已漸漸被世俗沖淡,而無法去體恤困苦的人、與人同哀哭呢?「我覺得,老教會可以重新用這樣的活動,而更新所看見。」

 

而讓吳東泰感動的是,除了奉獻,實際參與現場服事的人,超過教會人數的十分之一,「大家陪同、禱告、關心,為人祝福,誠然對於教會注入一些不錯的力量。」肢體關係也在愛的流動中更加緊密。

 

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

教會對自身角色應有所警醒

最後吳東泰呼籲,教會確實當有所警惕,如同腓立比書2:4所提醒:「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

 

現代社會,無論是否擁有豐裕物質,內心都可能是貧乏的。「現代環境人際疏離感深,人人都很顧自己,但很多人都需要被關心、被愛。人即使富有,事實上卻可能很孤單。而教會對自己能扮演的角色應有所警醒。」

 

弱勢對象需要都是最直接的。有賴人們更多接納,但教會可以做得更多,而「真正的關懷」絕不是同世俗般的利益交換,吳東泰說:「真誠全心的付出,才是最重要的。」

  • news-details
  • 教會投入攜手愛無限的慈惠過程,讓吳東泰感動,肢體除了參與奉獻,實際到場服事的人也超過教會人數十分之一,彼此關係在愛的流動中更加緊密。(圖/吳東泰 提供)
我知道你的行為、勞碌、忍耐,也知道你不能容忍惡人。你也曾試驗那自稱為使徒卻不是使徒的,看出他們是假的來。你也能忍耐,曾為我的名勞苦,並不乏倦。然而有一件事我要責備你,就是你把起初的愛心離棄了。所以,應當回想你是從哪裏墜落的,並要悔改,行起初所行的事...得勝的,我必將 神樂園中生命樹的果子賜給他吃。」

—啟示錄2:2-7

凡遵守主道的,愛 神的心在他裏面實在是完全的。從此,我們知道我們是在主裏面。親愛的弟兄啊,我寫給你們的,不是一條新命令,乃是你們從起初所受的舊命令;這舊命令就是你們所聽見的道

—約翰一書2:5、7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