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新營浸信會疫情前後體質蛻變,其中一大關鍵在於:牧者長年忠心用「神的話語」建造「人的生命」。(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網路科技,沒有讓這間教會的人際疏離,反而因此「更像一個家」。

 

11年前,蔡志清牧師剛來到新營浸信會,會友多數為年長者,他幾乎是「全教會最年輕者」,直到疫情使實體聚會被迫暫停後,教會啟動網路直播,最新情況是:聚會成人從30增至50多位、孩子從2位到10來位,且新會友80%都是被網路吸引而來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教會影音吸引人的一大亮點即:蔡志清長久忠心的牧養服事過去,他並不感到這是特別之處,疫情間卻發現:此舉帶動了很多人渴慕追求「神的話」、進而將生命扎根於《聖經》!

  • news-details
  • 左圖:疫情前,新營浸信會沒有影音事工,活動僅限於實體聚會和探訪,當時,會友也以年長者居多;疫情危機成轉機,教會因啟動直播而蛻變。右圖:中華基督教新營浸信會主任牧師蔡志清。(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疫情前後最大轉變:啟動直播

長年忠心的牧養成為「大亮點」

「疫情前後,教會最大的轉變,就是開始有了影音直播,」蔡志清說:「這對我們的教會而言,帶來了很大的祝福、很大的改變了體質。」

 

教會開始接觸到許多從未接觸過的人,且多數為年輕人

 

尤其令人感動的是,蔡志清長年致力於「按正意分解真道」,忠心的牧養服事成為直播後的一大「亮點」。

 

一直以來,他習慣「逐章逐節」講道,以系統性的教導方式,帶領會眾了解聖經;過去,並不感到這是特別的地方,然疫情間卻發現:此舉帶動了很多人渴慕追求「神的話」、進而將生命扎根於《聖經》。

 

蔡志清說:「教會能給人最寶貴的就是『神的話』,當人願意在神的話上打好基礎,他們的生命一定會被轉化。」未來,教會也將嘗試錄製過去的講道內容,以提供肢體作為深度讀經的參考資料。

 

教會善用網路使「體質年輕化」

人數增長近一倍、開啟兒童事工

11年前,蔡志清剛來到新營浸信會,教會多數為年長者,「我幾乎是全教會最年輕的。」至疫情前,會友約莫30幾位,實體聚會被迫暫停後,起先,恢復的情況並不理想,部分會友自此流失。

 

然,最新情況是:聚會成人有50多位、孩子逐漸增加中,主日學從2位到10來位,教會回穩,且新會友80%都是通過「網路直播」而來。

 

疫後新事工,一是直播,也因接觸的孩子變多,而開啟了兒童課輔班,教會也愈發善用網路,使即將在7月舉辦的暑期英文營,6月即報名爆滿。

 

「以前,我們都採實體文宣去邀請,這次通過網路也透過學校招生,效果非常好!(五月下旬)報名人數已有70幾位,滿額是80位。」

  • news-details
  • 教會開啟直播事工後,吸引了許多年輕人來到教會,兒童事工也開始蓬勃發展。蔡志清說:「疫情之後,幾乎都是青年在參與服事,教會現在所有的執事都是青年,為此非常感謝主!年輕人很有動力,很多工作都做得很好。」(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靈糧堂+浸信會,引爆美好火花!

疫後蓬勃開啟「兒童事工」

青年幹事張雅淩分享,教會在疫後開展兒童事工的歷程。

 

「我們首先是先進行營隊,繼而再發展出兒主事工。」最初,招攬孩子並不容易,因一位姐妹的弟弟,剛好在竹圍靈糧福音中心聚會,連結關係後,教會進一步邀請對方的短宣隊來新營辦營隊,未料迴響極大。

 

「很多家長和小朋友都非常喜歡這次活動。」張雅淩說︰「他們是靈糧堂,我們是浸信會,基本上過往這兩個體系,不容易在一起完成同一件事。沒想到,我們連結起來後,所產生的火花可以這麼的好!

 

目前,雙方也開啟了二度合作,跨教會所合辦的營隊,讓當地的孩子們都高度期待著。蔡志清也進一步分享,在與對方連結前,教會兒童事工所採取的策略是「針對弱勢兒童辦課輔」,然成效卻不甚理想。

 

他回憶,即使有許多老師來擔任義工,但經營弱勢兒童課輔班卻仍相當不易,「那時,大家都用了很大的心思,但因效果不佳,維持兩、三年後就決定停辦。」主日學也未因這事工過程,有孩子加入教會。

 

但奇妙的是,連結對方之後,教會吸引了許多孩子前來,而這些兒童多半來自一般家庭;蔡志清說:「目前,教會中的小朋友們,就是這些孩子和會友們的孩子,與雙方連結的營隊事工有很大關係。」

  • 新營浸信會跨出自身體系,與北部的竹圍靈糧福音中心合辦兒童營隊,成效超乎預期的美好!蔡志清說:「這帶給教會很大的活力,也讓小朋友們有非常大的期待。」影片是雙方於今(2024)年初合辦的兒童品格玩樂營的回顧。(影片來源:新營浸信會)
  • news-details
  • 隨蔡志清的到來,以青年為主體的香柏團契於2015年成立,上圖為2023年初時的團契合影,二排左起第二位為執事會主席李勝雄。香柏團契成立後的兩年間,教會再成立了敬拜團,下圖:以青年為主力的飛天小麥樂團。之後更陸續成立了寶貝團契、好棒棒查經等;牧者以「人的建造為事工過程核心。(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人」的建造為事工核心

良性循環形成教會當前文化

李勝雄在新營浸信會已逾20年,他細數教會近10年的關鍵變化,其中一個是:蔡志清來的隔年,教會開始了社青事工、成立「香柏團契」。

 

起初,教會青年屈指可數,目前則約占全教會近40%。 而「香柏團契」也是目前事奉的主力,由年約30至40歲的年輕人在推動事工。

 

「因為年輕人願意擺上,很多事工能從無到有展開。」李勝雄也看見,大家願意從「更大的視野」來思想事工,有別於過去取決於「經費預算」的思維,目前,教會進行事工乃更多憑著「異象」與「信心」。 

 

同工的心態,不再只是專注於教會內原有的主體,而是更願意走出教會、將「這座城市或附近區域的人」視作教會需要去經營的族群。 

 

最難能可貴的是:事工過程,核心建造的主體是『同工』,因為『』才是教會的核心;李勝雄說:「牧師常講,希望我們都像獅子一樣,而同工強壯,才可以做更多的事。」相當感念牧者用心的門訓。

 

而走在前頭的人,會成為跟上來的人之榜樣,帶來良性循環、進而成為教會當前的文化 

 

網路,沒有帶來人際疏離

反而因此「更像一個家」 

近年來,執事會也逐年強化功能、致力於更新雲端系統,透過科技平臺將資料分門別類,使同工們都能更好管理教會的資訊;因應趨勢的努力過程中,教會成為了社會人們能來認識與連結的平臺。 

 

李勝雄說:「即使還不敢說能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但教會現在確實可以做到『人人都有屬於自己的位置,和擁有能被餵養的地方』,讓各群族的人都能被照顧到,大家在這裡都有歸屬感。」

 

網路科技,沒有讓這間教會的人際疏離,反而是因此「更像一個家」。 

 

遇最大挑戰時,更體現彼此相愛

一步步時間奇妙,神才做得到!

李勝雄坦承,小型教會在蛻變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即「溝通」,當來到「是否革新」的十字路口前,尤其面對較年長的會友們,更需費時、費力來進行說服;他以「牧師館改成親子室」為例,說明當中所見。

 

約四年前,教會開始逐一改造「硬體」,曾遇到很大的內部阻力,從牧師和同工們持續性的開會磨合,到面對全教會各種不同的聲音、不斷溝通來解決問題,至最後在各方「至少都不反對」的情況下執行工程

 

這可能也是目前多數偏鄉教會的難關,即:教會雖然財務狀況不佳,卻很需要在事工上投入一定的金額,然果效卻可能無法預期。

 

而李勝雄認為最重要的是,過程中如何體現「合一」。

 

他說:「我們都需要在這方面做出努力,這也需要很大的信心和勇氣,我看過不少教會,遇上在這方面挑戰最終導致分裂;那時我們教會經常聚會的人約30個,如果分裂跑了10個人,就會因此更弱小了。」 

 

因而推動時,牧者和執事都相當謹慎,但也未落入猶疑中,李勝雄認為「關鍵」即在於:只要所做的的事情符合聖經教導,大家就可以藉「溝通」在同方向上持續前進,並通過「禱告」漸入合一。

 

「感謝主!軟體加上硬體的完成,到後來因跨教會的連結,教會大幅擴張了事工境界,一步步時間的安排都非常奇妙,只有神才做得到!

  • news-details
  • 上圖:教會主堂的天花板翻新,下圖:近來的「二手市集」活動。 (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 news-details
  • 上圖:約三年前,新營浸信會大刀闊斧將「牧師館改為親子室」,更多用信心回應異象;李勝雄感動地看見,時間一步步的安排非常奇妙,硬體完成妥善後,教會又因跨體系連結大幅擴張了事工境界,「這只有神才做得到!」下圖:參與廚藝班的媽媽們。(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 news-details
  • 青年幹事張雅淩,於去(2023)年任職,為教會事工推動過程的重要同工之一,她見證神不僅一步步帶領自己,也藉由自己的生命來澆灌教會、成為教會建造的一環。(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

在神的家中,領受到一份信心

「神始終在帶領我們,用祂的愛去愛」

承接全職同工一角,對張雅淩而言,實為一大生命挑戰,而之所以能做出這決定,她認為是神對自己一步步的帶領。

 

張雅淩說:「剛好遇到俄烏戰爭、父親過世,我也接著前往波蘭去當志工,才親身體會到『神愛世人』,所以才能全心來奉獻。」

 

在全職前期,她也因為個性、過去職場與禾場的經驗落差,而遇上諸多挑戰,需要與人磨合、自我調整,「很深刻經歷上帝在幫助我,剪掉不好的枝子,也在事工過程中,讓我更加了解如何為彼此代禱。」

 

即使人人的觀念有異,但在神的家中,她領受到一份信心是:「神始終在帶領我們,讓我們可以用祂的愛去愛對方,上帝一直給我很大的感動,就是無論我們差異有多大,我都可以用『神的愛』去愛他。」


代禱事項:牧者身體

目前,蔡志清牧師的身體狀況欠佳,約三年前,他做了心臟繞道手術,當時住院歷時50天,身體變得相當虛弱,之後也因免疫力下降,出現敗血症及腎功能衰退的情況,即使面對許多事工仍很有心,卻體力有限。

 

但,他滿心感謝神的恩典!即使近年自己反覆來往醫院治療,甚至師母也罹癌必須接受化療,原以為這會影響到教會在事工上的進度,然就在難關時,教會肢體更加體現了「愛的生命」。

 

「我感受很深刻;非常難得,整個教會的氛圍就是彼此扶持。」

 

蔡志清有兩個孩子,但一在美國一在英國,每每有就醫需求時,某同工就能主動接送並照顧有加,「也不僅是這位同工,還有很多年輕人也願意承擔責任、為我們奉獻,讓我們經歷到教會是『滿滿有愛心的教會』。」

 

「我非常感恩,但目前以體能來說,也需要開始預備退休,讓新的傳道人加入會更好,年紀大了很多事情已力不從心,就是求主憐憫,還可以用的部分,就求主來用,也請求主給予教會有優秀的傳道人來接任。」

 

專訪當天上午,他仍需回診,預備六月時再進行手術。

 

最後,蔡志清禱告:「主啊,我感謝祢!祢在這間教會成就了何等美好的事。願我們的見證成為眾人的幫助,我們獻上感謝、願祢得榮耀,禱告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 news-details
  • 蔡志清感恩分享,新營浸信會在自己就醫後更展現出「愛的生命」,事工不僅沒有停頓或受挫,反而更見教會將工作全部承擔起來,且運作得當。願眾教會來為需要的肢體守望,也感謝神在新營浸信會所成就的一切奇妙美事。(圖/新營浸信會 提供、柯郁如姐妹設計)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