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孤獨死」(kodokushi)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
所謂「孤獨死」指的是,一個人在沒有人注意到的情況下獨自離世,且遺體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才被發現。
根據調查報告指出,日本在「孤獨死」的問題上有年輕化趨勢。究竟背後原因為何?
人該如何面對孤獨?你我可以如何幫助孤獨者?如何預防「孤獨死」的情況發生?此次特別專訪格瑞思諮商所的林淵渟心理師回應分享。
「孤獨死」年輕化趨勢
根據日本國家警察廳最近的一份報告顯示,今(2024)年前三個月,日本有近兩萬多人獨自在家中死亡,其中約80%人的年齡在65歲或以上。
除了獨居老人,現今,連年輕人「孤獨死」的風險也大增。
根據日本產經新聞報導指出,東京都監察醫務院的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0年,獨居且異常死亡的10-30多歲年輕人共有1,145人,其中,在自家離世的「孤獨死」人數為742人,占比64.8%。
這742人當中,以年齡層來看:最多的是30歲至39歲,有402人;其次是20歲至29歲者,為325人;15歲至19歲者,則為15人。
除此之外,「20至29歲」年齡層的「孤獨死」的人數,有年年增加傾向。
年輕人「孤獨死」人數增加的原因是,與社會連結或關係斷絕,失去生活能力或意願,陷入「自我忽視」(self-neglect)狀態。
都市化削弱了大家庭結構,加重社會隔離情況,另外,日本文化強調「自力更生」和「不想給他人造成負擔」,也成為阻止個人尋求幫助的其中原因。
在日本除了獨居老人,如今連年輕人「孤獨死」的風險也大增。(圖/shutterstock)
缺乏「深入、頻繁、固定」的連結
格瑞思諮商所林淵渟心理師分析,「孤獨死」人數加增的很大原因,是社交關係沒有頻繁到可以讓人發現異狀。
現在年輕人與朋友家人互動,不再像過往打電話約見面,更多的是「非即時」於社群媒體上互動,例如,在FB或IG上發文,大家會去按讚或發表留言,這是非即時且不深入的聯繫;一個人即使一段時間不發文,也不會讓人馬上發現異狀。
再者,原本每個人都有一個社會角色,在特定時間內需要出現在特定地方,然而隨著工作型態轉變,非典型就業者無須在固定時間和地點工作,因而失去了能維繫日常連結的社會角色。
加上現代社會較重視個人生活以及與人的界線,減少人情往來,人際關係變得疏離,大家已習慣想聯絡才聯絡,從而缺乏深入、頻繁、固定的連結,這些是導致「孤獨死」現象增多的其中原因。
因此,避免「孤獨死」最好方式,是找到固定聯繫的對象與關係。
處理關係中的受傷,好能繼續連結
從聖經角度而言,「關係」是重要的,神喜悅人們在關係的連結中。而對於一些受傷的人來說,也許認為「沒有關係」比較輕鬆,但其實,關係是「必須」存有的。
長期處在孤獨感的人,在關係裡可能是「受傷」的,他們習慣關係是疏離的,不談真實的感受和情緒。
當一個人在關係中有受傷,則需要去處理受傷之處,好讓個人可以繼續與他人連結,甚至在關係中連結得更好;聖經提到,愛裡的關係是沒有恐懼的,你我也要找到可以得到滋養的關係。
走到人群中,成為好鄰舍與連結者
那麼,你我該如何幫助孤獨者,以及預防孤獨死的情況發生呢?
林淵渟表示,平日,我們就可以成為「好鄰舍」,看到落單的人主動伸出援手,可能是一個問候、一個日常連結,這會是一個蠻好的保護。
在職場與校園也需要一些保護機制,例如,若發現有人曠職、曠課,可以有人協助去追蹤、甚至通報,相信能有效預防憾事發生。
而在教會,當落實門徒帶領的關係,彼此有一對一深入頻繁的關係、小組團契、固定探訪關懷等等。
最後,林淵渟解析,孤獨不一定是沒有朋友,而是在情緒上無法與人連結,因此,你我可以當一個願意傾聽者,所能做的最好事情,並非是一直傳遞訊息,乃是試著去靠近對方的狀態和感覺。
因為孤獨的人需要有人看見其狀態,需要有人跟他站在一起。
看到孤獨者不是指著旁人說「你去坐在旁邊」, 而是,我們就是走到人群裡成為連結者。盼望你我都能有勇氣去擁抱關係,並且成為一名好鄰舍!
他(耶穌)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路加福音 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