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小時候拿著大富翁來找我玩,我百分之九十九都是敷衍他……」
在社會局的一場網路成癮講座上,一位父親潸然淚下。
他的兒子已經深陷網路成癮,整天把自己關在房間,面對兩台電腦、數支手機。這樣的親子困境,在數位時代中愈發普遍。
不帆心家庭教室創辦人趙逸帆指出,每天至少有十到二十位青少年落入各樣的網路陷阱,而問題的根源,往往不在科技,而在那條斷裂的親子連結。
基督教今日報專訪不帆心家庭教室創辦人趙逸帆,從一個令他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談起,探討在這個數位世代,如何重建親子之間的連結,特別是透過每天一小時的優質陪伴,建立屬靈的親子關係。
一個父親的覺醒
去(2023)年,趙逸帆在社會局進行網路成癮的講座。
一位被社工要求前來的父親,整場都在滑手機,對演講內容愛理不理。當被問到來意時,他翹著腳說:「我想知道如何禁止孩子使用網路。」語氣中充滿無奈與放棄。
然而,在講座結束前的分享時間,當一位媽媽提到要開始陪孩子玩大富翁時,這位父親突然崩潰痛哭。
原來,他的孩子小時候常常拿著大富翁來找他玩,但他總是敷衍、拒絕了事。
如今看著兒子把自己鎖在充滿電子設備的房間裡,他終於體認到那些錯過的陪伴時光,造就了今日的困境。
從覺醒到行動:建立屬於親子的精心時刻
面對這樣的困境,趙逸帆提出經營「精心時刻」的概念,並依據孩子的年齡階段給出不同建議。
【學齡前到國小:身心發展的主導者】
「在學齡前、國小階段,孩子的興趣還在發展中,孩子可能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因而趙逸帆建議家長:
主導規劃活動:可以是看影片、手作、閱讀或桌遊
訂定固定時間:例如週一晚上八點是手作時間
營造專屬空間:創造溫馨的親子互動環境
【國小高年級到國中:轉變為陪伴者】
當孩子進入青春期,親子互動需要調整。趙逸帆建議:
改變互動頻率:可改為兩週一次的「親子日」
自然交談機會:一起晚餐、散步
保持溝通管道:讓孩子知道隨時可以找父母傾訴
【青少年階段:成為價值觀交流者】
面對國高中生,趙逸帆特別強調要把握時事議題作為溝通橋樑:「當他們關注社會議題時,我們可以用上帝的眼光來幫助他們認識這個世界。」
父母的不同的選擇,可能帶來另一個結局。(圖/記者詹英村AI製圖)
趙逸帆分享幾個用信仰把握話題的實際做法:
比如當孩子開始關注戀愛、談感情時,父母可以從聖經中亞當夏娃的故事談起,討論上帝創造婚姻的美好心意。或是談到所羅門的智慧,讓孩子明白交友的原則,如此討論將比直接說「不准談戀愛」更有意義。
在處理社群媒體議題時,趙逸帆建議:「當孩子分享網路上流行的話題,不要急著批評。我們可以問:『你覺得這個現象反映了什麼?如果是耶穌,他會怎麼看這件事?』藉此引導孩子思考更深層的價值。」
舉例,孩子在網路上看到性別議題的討論,如果感到困惑,建議家長不要立即下定論,而是和孩子一起查考聖經中關於人的受造、上帝的愛、以及如何用憐憫和智慧面對,開放討論能讓孩子更願意分享想法。
從基督信仰 重建親子關係
趙逸帆說:「天父與我們的關係是很好的親子榜樣。因為天父最看重的就是關係,我們主禱文禱告時第一句就是『我們天上的父』。」
馬太福音6:21:「你的財寶在哪裡,你的心也在哪裡。」他透過「國度」與「財寶」的對比關係提醒父母,不要追求孩子表面受教(表面的財寶),而要把心思放在與孩子的關係建立上。
有好的、屬靈的親子關係,自然有態度、行為端正、受管教的孩子。
對基督徒家庭,他提出三個具體建議:
1.在親子時光中自然加入屬靈元素: 「不要刻意『靈修化』每個時刻。」趙逸帆建議,「可以自然地在生活中加入信仰元素。比如睡前講聖經故事,或在遇到困難時一起禱告。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
2.以身作則活出信仰: 孩子需要看到信仰如何實際影響生活。
一位父親在工作中遇到不公平對待時,選擇以饒恕和智慧回應,並和孩子分享經歷,將比千百次說教更有力量。趙逸帆補充道:「當孩子看到父母在職場、家庭中活出信仰的美好見證,也會讓他們更渴慕認識神。」
3.在生活議題中展現基督的價值觀: 可以把握生活中的『教育時機』!
比如看新聞時,討論如何用基督的眼光看待社會議題;遇到挫折時,分享上帝如何帶領我們度過困境。又或者在週末一起參與社區服務,讓孩子體會「基督的愛要實際行出來」。
其中最重要的是真誠。孩子們很容易察覺到父母是否真心相信自己所說的。當我們願意分享自己的掙扎、軟弱,甚至是對信仰的疑惑時,反而更能讓孩子看到信仰的真實面貌。
趙逸帆提醒,父母的身教與思想的示範很重要,不要讓信仰變成宗教,最後成了迷信。他推薦《為孩子出征-在屬靈的爭戰中,父母如何成為孩子的護衛者》一書給所有基督徒家長,可以當成訓練孩子思辨工具書。(圖/趙逸帆 提供)
避免錯誤:造成關係的阻礙
趙逸帆根據多年輔導經驗,特別提醒家長要避免三個常見的錯誤模式:
1.過度教導與責備:
「很多家長接到老師訊息時會很有壓力,直覺反應:是不是小孩闖禍了?或自己又要處理什麼衝突?以致孩子一上車、一到家,馬上就進入『嚴刑拷打』模式。」
趙逸帆表示:「但這時,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一個擁抱,或是平靜地問:『今天過得好嗎?』讓孩子有機會說出自己的想法。」
「孩子在學校已經承受很多壓力,家應該是接住他們的地方。」
因而建議家長可以採用「三明治溝通法」:先關心、認同孩子的感受,再溫和地提出建議,最後以鼓勵作結。
2.過度宗教化:
趙逸帆提醒: 「不要把每個親子時刻,都變成主日學或是靈修時間。」
如果孩子考試失常,家長不是先了解原委,而是直接說:「我們來禱告,求主赦免你不夠用功的罪。」如此反而會讓孩子對信仰產生抗拒。
他建議採取更自然的方式:「比如孩子心情不好時,可以先陪伴、聆聽,等他願意分享了,再溫和地說:『要不要一起跟天父說說看?』讓信仰自然地融入生活,而不是強迫灌輸。」
3.忽視聆聽的藝術:
「聆聽不只是安靜,而是要有技巧的傾聽。當孩子願意開口時,一句『謝謝你願意跟我分享』特別重要,它傳達了我們重視孩子的心聲。」
「就像是和天父禱告,」他以信仰的角度補充,「如果都沒有在禱告的話,我們跟天父的關係就沒有這麼好。同樣地,如果孩子不願意跟我們說話,這就是一個需要重視的警訊。」
趙逸帆特別提醒:要特別注意孩子的『拒聽訊號』,比如:
- 常常回答『沒事』、『還好啦』
- 總是躲在房間不出來
- 刻意避開和父母的眼神接觸
- 回答簡短,不願意多說
這些都是警訊,表示親子的溝通方式可能需要調整。
趙逸帆總結道,「孩子願意說話,比說什麼都還要重要。當他們感受到被聆聽、被理解,自然會更願意接受我們的教導。」
永不嫌晚的開始
回到那位父親的故事,趙逸帆當時以「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腓立比書3:13-14)來鼓勵對方:「這不是爸爸的錯,我們都是第一次當父母。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重建連結還不嫌晚。」
如今,這個數位世代比以往更需要真實的親子互動。基督教今日報邀請您把這些理念分享出去,特別是分享給未信主的家長們,讓我們一起建立一個有溫度的跨世代社群。
欲進一步了解親子教養策略,歡迎報名參加基督教今日報與趙逸帆老師合作舉辦的親子講座。
相關閱讀》
【趙逸帆專欄】孩子私密照正在被外洩?你不知道的Threads
【趙逸帆專欄】家長注意「手遊性剝削」!五年級女學生玩知名手遊失身
青少年自殺率創新高,情緒流彈如何擋?家長成「軍師」打造多元情感防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