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搜關鍵字
搜尋關鍵字:死亡

【七千人網誌專欄】比死亡更可怕的事

死亡是最後的仇敵,但卻不是最可怕的。這個看似矛盾,但我們在真正明白其含義之後,我們才能理解聖經,理解教會的使命,或是理解福音的榮耀。   我們很清楚死亡是一個仇敵,正如保羅所說(林前15:26),它是要被攻破的最後一個仇敵。死亡是罪的悲慘結果(羅5:12)。它應當被恨惡、被唾棄。它應當激起我們的忿怒和憂傷的義憤(約11:35,38)。死亡必須被擊敗。   然而我們不應懼怕它。聖經一次次地告訴我們,不要懼怕死亡。血氣之輩能把我們怎麼樣呢(詩56:3-4)?耶和華的名是堅固台;義人奔入便得安穩(箴18:10)。因此,即使我們被置於敵人面前,若沒有神的允許,我們連一根頭髮都不會損壞(路21:18)。作為基督徒,我們得勝是因為我們所見證的道,而不是因為依靠肉體的氣息(啟12:11)。實際上對基督徒來說,最根基性的信心是死亡將是我們的益處(腓1:21)。   因此我們不懼怕死亡。相反,「我們坦然無懼」,是「更願意離開身體與主同住」(林後5:8)。聖經一致見證死亡是痛苦的,卻遠不是臨到人的最後災難。實際上,有比死亡更加可怕的東西,而且可怕得多。   要懼怕這個 大部分時候,耶穌不希望門徒懼怕。他告訴他們,不要怕那些逼迫他們的(太10:26),不要怕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31節)。耶穌不希望他們怕這怕那,卻希望他們懼怕地獄。耶穌提醒他們:「那殺身體不能殺靈魂的,不要怕他們」,「惟有把身體和靈魂都滅在地獄裡的,正要怕他」(28節)。   人們經常會說,耶穌高高在上,用審判的場景恐嚇人。但這樣的觀點暴露了懦弱的偏見,而非謹慎的解經。耶穌常常會提醒審判的日子(太11:24; 25:31-46),會談到定罪(太12:37; 約3:18),會想像地描繪地獄(太13:49-50; 路16:24)。只要讀到他關於園戶、婚宴、童女以及才幹的比喻,你就會發現,耶穌經常通過提醒將臨的審判,來激勵他的聽眾留意他的信息。耶穌並不是要把人嚇得驚慌失措。   顯然,有人把耶穌和使徒們刻畫成狂熱分子,背著廣告牌、眼神空洞地恐嚇人們不悔改就滅亡,這是錯誤的。這種刻畫讓新約聖經變得面目全非,似乎只知道從地獄拯救靈魂。然而,更接近事實的是,默想耶穌和使徒們(更不必說施洗約翰)在熱切地呼籲人們躲避將來的忿怒,而不是他們在描繪宇宙更新計劃,在屬靈旅途上幫助人們。   任何以開放心態來閱讀福音書、使徒書信和《啟示錄》的人,都會得出結論:死後的永遠生命是最大的賞賜,是我們所盼望的,而死後的永遠毀滅是可怕的審判,是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逃避的。從《約翰福音》3章到《羅馬書》1章,到《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再到《啟示錄》,所有的章節鮮有不提及神是公義偉大的救贖者,並對罪人有公義的審判。有一種死,神的兒女毋需害怕(來2:14-15),也有第二次的死,是不敬虔之人會害怕的(啟20:11-15)。   循序漸進 無論有多麼不受歡迎,無論我們多想委婉表達,地獄的教義是基督徒見證的關鍵。回想約翰派博(John Piper)的比喻,相信有比死更可怕的東西存在,是我們事工航船的壓艙物。   地獄不是北極星。也就是說,神聖的忿怒不是我們的指向燈。它並不在基督信仰道路上指引每一件事,比如說神在基督面上的榮光。地獄也不是駕駛航船的信仰之輪,不是給我們力量前行的風,不是抓住聖靈微風的帆。然而對教會來說,地獄並非偶然。它是我們的壓艙物,如果把它扔進海裡,對我們自己和其他人都會產生極大的危險。   對那些不太瞭解航船術語的人來說,壓艙物是指通常放在船中部下方的重物,用來保持船在水裡平穩。如果沒有壓艙物,船就不能正常就位。它會更容易偏離軌道,或是搖擺不定。壓艙物使航船保持平衡。   對教會來說,關於地獄的教義就像是壓艙物。神聖的忿怒或許並非裝飾漂亮的桅頂,也非我們升上每個旗杆的旗幟。這個教義可能藏在其他教義下面,不總是可見。然而一旦缺失,我們就能感受得到。   因為地獄是真的,我們就必須預備我們的人好好死,遠甚於掙扎著幫他們好好活。因為地獄是真的,我們就永不能把緩解地上的痛苦作為最喜歡的可做之事。因為地獄是真的,福音和門訓就不能像畫學校或做電影那樣被邊緣化。   如果失去了關於地獄的教義,無論是因為太尷尬而不提,還是因為文化太敏感而不堅持,我們相信:船會偏移。十架將不再有挽回祭,我們的佈道將缺乏緊迫感和能力,我們在世上的工作不再聚焦于呼召人們相信和悔改,以及建立他們在基督裡成熟。失去神聖審判的壓艙物,我們的信息、事工和使命都將會徹底改變。   保持航向 所有的生命都必須活出神的榮耀(林前10:31)。我們應當善待所有的人(加6:10)。關心我們的城市,關愛我們的鄰舍,以及在職場上努力工作,這些都沒有必要道歉,也都是「必須做的事」。但把關於地獄的教義作為我們航船的壓艙物,我們就永遠不會輕視那些呼召我們拯救滅亡者的古老讚美詩,也不會嘲笑拯救靈魂,好像那只是榮耀的火災保險而已。   確實有比死亡更可怕的事。只有被基督徒所宣揚、被教會所護衛的基督耶穌的福音,才能把我們從最當受的懼怕中釋放出來。關於地獄的教義提醒我們,聯合國或仁人家園(Habitat for Humanity)或聯合勸募會(United Way)都無法滿足每個人最大的需要。只有通過基督徒所見證、十字架所顯明的基督,全世界最可怕的事情才會不落到世人身上。   所有美好的、有犧牲精神、敢於冒險的、熱愛正義、關心受苦者、渴望更新他們的城市的牧者們,耶穌說:「幹得好。但別忘了壓艙物。」   (文章授權/七千人網誌/凱文德揚 (Kevin DeYoung))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提摩太 凱勒專欄】「安然脫身」的哲學

古典作者西塞羅(Cicero)曾經有個十分著名的主張:哲學的主要任務,就是教導我們如何面對死亡。西塞羅說「衰殘和死亡的事實」必然會產生懼怕、不滿足感和悲傷,而哲學的目的就是讓人在這些事情上得著解脫,在靈魂承受這些重壓時,提供一些關懷。所以,「哲學既允許、也要求一個人成為自己的靈性醫生。」   當代法國哲學家呂克.費里(LucFerry)認為,再也找不到任何對哲學的定義,是比西塞羅更為出色的。「人們進行哲學思考不是為了自娛自樂,甚至也不是為了更適切地認識世界……有時真的只是為了『安然脫身』。」「好好生活」是取決於學習如何征服我們對「各種死亡面孔」的懼怕,以及對「無聊、時光飛逝感」的害怕。也許我們必須面對之最可怕的真理就是:我們無法避免與所有自己所愛的人分離。費里問道,什麼是我們超乎一切的渴望?就是被理解和被愛,而不是孤單。   所以,我們最渴望的就是「不要死去,也不要看見『我們所愛的人』死亡。」費里知道,今天有很多世俗人士的主張,像是古代的伊壁鳩魯(Epicurus)和其他思想家,是:不用在死亡議題上琢磨。他們說,它只是「生命的結束」。當你死了,你不過就是不存在了—你什麼都不知道,也不會在那裡擔心它。「『既然如此』,幹嘛要費心想這種無意義的問題?」   但是費里的回應是,這種思考方式「粗暴到不夠誠實。」為你的生活帶來主要意義的是什麼呢?不是你與所愛之人的關係嗎?你真的能夠誠實地說自己不怕未來將會有一個狀態,是會剝奪掉你現在所親愛的一切?所愛的人對你來說,真的是微不足道到以至於與他們永遠分離,你也無所謂嗎?而且,失去這些賦予我們生命意義的東西,甚至是始於我們的死亡之前。「事物的不可逆轉性,是生命核心的一種死亡。」我們所正確稱為「邪惡和苦難」的,正是這種東西。   費里得到的結論是,誠實的人必須要承認,死亡及其所有的後果,是一個巨大的人性問題也許是最根本的問題。想要美好而且自由地生活,要擁有喜樂和愛,就必須學習征服這種無法避免的深刻懼怕—害怕這些不可挽回的失去。   本文出自【同?患難與共 #53頁】 【同你患難與共】提摩太凱勒牧師著 蝦皮:https://is.gd/coLJmf PChome:https://is.gd/jzr7M4 (文章授權/提摩太 凱勒臉書專頁)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

【聖經帶你過生活】許多人在末日危機中哀嘆,屬神的子民有什麼不同?

弟兄姊妹平安,我們思想許多人在末日危機中哀嘆,而屬神的子民有什麼不同呢?   啟示錄第14章讓我們看到末日的確有許多事情讓我們擔憂懼怕,我們看到大城石會倒坍,有大地震,承受刑罰,有煙燒,有各種的黑暗、火、審判,在我們的四周更有天使拿著鐮刀要施行公義的審判,這種種都會讓人有許多的擔憂。   但經文卻告訴我們屬主的子民,我們要發出聖潔的讚美,十四萬四千人是聖潔,沒有謊言,站在神面前來讚美神。並且有永遠的福音傳給各國、各族、各方、各民,敬畏神,榮耀歸給神,福音傳萬國。   世上的人面對末日有恐懼悲哀,但屬主的子民卻應當充滿讚美的聲音,充滿傳揚福音的勇敢與剛強或魄力。   這段經文的鑰節,在第14章第13節說,你要寫下:「從今以後,在主裡面而死的人有福了!」聖靈說:「是的,他們息了自己的勞苦,作工的果效也隨著他們。」   是的,當我們在耶穌裡,跟隨耶穌,傳揚耶穌,即便經歷死亡,卻是有福氣的。因為當我們停下地上的勞苦,為我們預備的是永恆的天家,永恆繼續服事神的恩典特權也隨著我們,只要我們今天選擇發出讚美,傳揚福音的聲音。   我們來禱告,呼求主的靈充滿我們,讓我們面對末日很多的危機時,我們裡面不要擔憂,是用更多的感恩、讚美、禱告,傳福音來到神的面。願今天我們為主做的勞苦,能夠在永恆裡頭,看見?的笑容,聽我的禱告是奉主耶穌的名,阿們!   (文章授權/徐坤靖牧師)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