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昨日(28)下午,基督教書展邀請台灣神學院特約助理教授、台中磐頂長老教會主任牧師莊信德,向大家分享「基督徒的國族認同-聖經中社會參與」。(攝影/記者林葶熙)

身為基督徒,除擁有天國子民的身份,同時也是世上的一個國族,但在面對社會各樣議題,該如何看待自身身份?如何認同自身國族?

基督徒如何看待意識形態

「彼此都讀著相同的聖經、相信同一位上帝,但為什麼碰到跟國家對峙有關的事,我們失去理性?」台灣神學院特約助理教授、台中磐頂長老教會主任牧師莊信德分享,教會如同社會擁有身份認同光譜,但事實上「上帝在每個光譜裡有祂的福音工作」。

 

個人的意識形態、政治偏好皆與成長經驗有密切關係,當遇見不同信仰者時,基督徒大多會尊重其成長背景所造成的影響,但在面對不同意識形態者,則難以用此方式看待對方。在教會中,有些時候人們會因立場不同而起爭執,但他則會反問弟兄姊妹:「有誰做了政治立場的選擇,是本於非常嚴謹的聖經詮釋?」

 

莊信德牧師分享,基督徒本該是在文化中作光作鹽,但卻常向身旁其他事物失了味,反倒會以聖經強化某些意象或政治認同。然而,基督徒身分認同的核心,乃是忠誠感的全然轉變,從敬奉自身神明的既定文化,轉向創造一切文化的共同之神。

 

從「亞伯拉罕離開吾珥」來看,這意味著與舊有認同產生距離,並要認同神的應許。所有民族都可親近亞伯拉罕的神,沒有人是靠權力,而是靠著恩典才能進入應許。但在思考神對亞伯拉罕的蒙召時,需思考什麼是我族身份、是否願意離開我族身份?

 

保羅奪去各個文化的終極性,為要帶給他們在這個全文化之家內裡的合法地位。人必須透過信仰,從自己的文化中「出走」,因為絕對忠誠已經獻給神,和這位超越各個文化的彌賽亞。

 

他說到,在牧養中體會到,若非神的啟示,人將永遠站在自身立場向對方喊話,永遠無法回到彼此共同原點。耶穌道成肉身在人中,是為讓我們明白,基督徒雖在世上,但生活型態與世界截然不同。當我們與自身文化保持一定距離,才能向著神所應許的未來生活。

 

現今教會常面對歸屬感極大化與具象化,強化某種意識形態,因而無法成為和平之子。「我們沒辦法一邊忠於自己的國家,卻又要成為和平之子,使人順服耶穌的愛,然而這是我們必然走過的過程。」

 

美國神學家田立克(Paul Johannes Tillich)提出「更正教原則」(Protestant Principle),任何嘗試把有限、有時的東西極大化與神聖化,皆都應被解構化,這正是十誡所說的:除我以外沒有別的神。因此,個人意識形態需要在更正原則中重新思考。

 

曠野中看見自我身份

現今台灣吹起錫安主義,只要是關於以色列的事,一切皆是正確。莊信德牧師提出疑問:若今天的以色列與創世記中的以色列所指涉的不是同一個,該如何把創世記的以色列,來用福音語法與神同工,在那世代成為和平使者?

 

從民數記來看,上帝在舊約如何架構國族。民數記1至25章為反叛的老一代,26至36章為有希望的新一代。當以色列人帶著滿心盼望從埃及地進入迦南地,渴望透過國家定準自身身份,但在最後卻只有在曠野出生的以色列人才能進入迦南地,充滿期盼的老一代人皆死在曠野。曠野的生活,對於這些期盼趕緊進入迦南地的老一代人,是非常煎熬的事。

 

「神國復興始終與我們的國度復興不同,我們會不斷強化意識形態帶出的實踐。」莊信德牧師說到,以色列人雖經開紅海等各樣神蹟,但在那處境中,他們急切地想要看見結果。基督徒不僅是宗教性,更是生存的焦慮。現今的台灣就正處在曠野中,且這意義重大,而這意義不在於誰當總統、國家屬誰,而是在台基督徒如何見證上帝的同在,並且神的神聖無法被任何符號、旗幟所取代。

 

當談到神聖的「聖」是以祂的話語為中心,而「聖潔」是民數記的中心思想,祭祀的主要功能是在混亂的世代中重建秩序。上帝用祂的話語創造了世界上的秩序,也用祂的話語(律法)建立了以色列社會的秩序。這些秩序的維持和比較也在於上帝的話,就是會幕禮儀所表達的話。

 

神聖不被任何事物、時間所框架,到底信仰該以何為中心?若以神為中心,即便以色列百姓沒國家,那真正的神聖皆不是來自於君王、國家所能被架構而成的,而是作為「選民的身份」。

 

在民數記中,以色列人作為神百姓,在曠野中生活本是恩典,但人總期盼將恩典具象化、明確化。在撒母耳記上可以看見,以色列人見其他民族擁有自身君王,要求立王。從以色列百姓的焦慮來看,雖然神已表示以色列人為其選民,但在沒有任何國籍、政治架構下,所有神聖不足以安定以色列人的焦慮。神深知人受時間、空間所限制,於是出現掃羅王。

 

事實上,以色列從主前586年到主後1948年間,沒有國家存在。莊信德牧師反問:你覺得上帝在乎國家嗎?

 

若在這時間與空間裡,政治人物的口號煽動人情緒到一個地步,更該重新問基督徒,什麼是「背起十架跟隨祂」?若神允許以色列多年沒國家,基督徒仍隨政治掌權者擺弄,這即是出賣神給予的尊貴身份。

 

關於福音

從奧古斯丁的雙城論來看,上帝之城是用生命中的愛,以基督的愛來實踐。神給予人自由意志,愛誤用了必然成為邪惡,使用合宜則成為良善;地上之城是以人的旨意為主,每個人皆屬於這兩城。

 

值得思考的是,人的心將歸屬於哪?人只是過客,無法永遠依附或享受某一件事物,這趟旅程終將走向哪?

 

莊信德牧師說到,教會不會比國家神聖,國家也不會是指屬世俗。問題在於,如何在教會及國家中正確地實踐神的愛。而這兩者是複雜的交集,建構出複雜的光譜。在奧古斯丁的終末論中,是指人將一步步靠近神,若沒有終末眼光,人將無法得到完全滿足。

 

現今時代,基督徒常在公共領域表達自身信仰,身為牧職人員更具挑戰,若要配合世界語法,講道常會是談及思潮改變、文化辯論。但莊信德牧師在牧養第一現場體驗到,真正的福音該是生命的改變,這也是上帝最關切的。

 

福音需要位格性、敘事性、過程性、脆弱性等四個面向。惟有基督道成肉身,生命與生命的互動才能開展福音;當耶穌與罪人、稅吏同坐時,有敘事互動才能傳播福音;福音是脆弱的,承認福音讓人感到羞恥,但這永遠是過程。

 

在近期的反送中議題,許多基督徒為此感到焦慮,期盼神的公義臨到,卻遲遲未果。若以終末論來思考,意即為要「堅忍」。

 

「如果公義立刻在我們當中,我們剝奪罪人悔改的機會,而上帝透過義人堅忍在促成、等候罪人的悔改。」莊信德牧師說到,罪人不只是個人不喜歡的人,也不只是政治形態不同的人,也包括自身。因此,神邀請人不只思考,為何神的公意沒有快速臨到?同時也要邀請人,不論要付上多少堅忍的代價,甚至到死都未得到這個應許,是否仍願意相信神的公義?

 

當基督徒在討論民主、關心政治,同時也需預備經歷「心碎」,與心碎人一起心碎,並繼續關心受苦的世代與過程。

 

在複雜的時代下,我們難以定義自身身份。若渴望定義成為安全感,讓上帝之「所是」成為彼此的安全感,這是極大的福音。他提醒,不要讓福音被定性,更進一步思考自身歸屬感與安全感,該如何被安頓。

 

精選要聞》

患難中的四個提醒 鄭紘彰牧師:就算想耍賴,也要在神面前耍!

神的能力+你的努力=危機領導力 不收賄、不回扣、不靠關係的經營法則

擺脫中年無力感 6件事幫助您繼續前行

神能將各樣的恩惠多多的加給你們,使你們凡事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樣善事(哥林多後書9:8)。請支持今日報媒體事工,謝謝您~(點此奉獻)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