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看似絕境的Covid-19,可能迎來曙光嗎?這一場信息中,潘榮隆牧師從科學、歷史、聖經的角度,解釋瘟疫橫行背後的「人禍」,而在過往歷史中,神又是如何使用祂的多位僕人,扮演「除滅瘟疫」的關鍵性角色?鼓勵祭司們在神的心意中,完成時代性命定!
昨(26)日下午起一連三天,「全國禱告網絡」於線上舉行「2021祭司總聚二」,主題為「在震動中持守那不能震動的」。首堂信息由台灣新恩堂潘榮隆牧師,以「科學和聖經」角度主講「基督徒如何看待疫情與天災」。(相關閱讀:氣候災難將比病毒加倍致命?為土地和世代治理!在震動中持守不震動的,1,400祭司齊獻祭)
此次共有7堂分享,盼神兒女除明白聖經的特殊啟示,同時需有一般科學的角度和見識。圖為首堂講員潘榮隆牧師。(圖 / 祭司總聚二 Zoom)
潘榮隆牧師首先引用三段經文表示,基督徒需要有科學的見識。
1. 羅馬書8:32「神既不愛惜自己的兒子,為我們眾人捨了,豈不也把萬物和他(耶穌)一同白白地賜給我們嗎?」:由此可見,萬物和耶穌基督,是綁在一起的,不可分開;萬物是指所有的事情,包括科學的範疇。
2.約翰福音4:23「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拜他。」:誠實(Aletheia,αληθεια)意為「真理」。Aletheia也包括「任何事情的真相、真實、事實等,及科學尋求的結果」。
3. 腓立比書1:9「我所禱告的,就是要你們的愛心在知識和各樣見識上多而又多。」:知識(Epignosis)包含神學、科學和一般知識等;見識(Aisthesis)意指「認識和分辨力」。
目前全球、包括台灣正面臨各種挑戰:1)戰爭(war)、2)經濟(economy)、3)生態(Ecology)、4)瘟疫(plague)⋯⋯等,「WEEP」組合起來的意思剛好是「哭泣」,正是如今世界的寫照。
慕約翰牧師曾教導,屬靈爭戰之前,要進行「情境分析」。潘榮隆牧師說,這些危機,其實就是屬靈爭戰可見的一種形式,在這些看來沒有希望的問題上,我們需要有神的介入和神蹟,來贏得屬靈爭戰的得勝。
(圖 / shutterstock)
病毒是天災還是人禍?
許多時候,當災害發生時,人們會把問題歸咎於天災,但究竟是天災還是人禍?科學可以提供另一思考點。
潘榮隆牧師舉例,像是地震的發生,在很多地方、當水庫蓋起,附近的地震就會增加,因水庫儲水,會影響地緣壓力;或是核子試爆,也會引發地震。因此,「有很多(災害)看起來是天然的,其實是『人為』的。」
那麼瘟疫呢?他進一步指出,瘟疫是生物動力學,是「生物與生物之間的關係」;很多的瘟疫看來是天災,事實上是人禍,與文化(生活的方式)有關。
瘟疫是「大自然替天說話」,它是一面照妖鏡,一定有「屬靈意義」存在。
「在震動中持守那不能震動的,是祢的國,祢的名。神的同在要在我們這塊土地上,神的掌權要在國家。」眾祭司們將讚美獻給神,會中齊敬拜〈我的生命在乎你〉、〈主祢是我們的太陽〉、〈新的異象,新的方向〉。(圖 / 祭司總聚二 Zoom)
瘟疫的神學省思
1.疆界:使徒行傳17:26「他從一本造出萬族的人,住在全地上,並且預先定準他們的年限和所住的疆界。」
「瘟疫,幾乎都是『疆界』的問題,」潘榮隆牧師表示,幾千年前所寫的聖經利未記和申命記中,共有兩次明禁「不可吃蝙蝠」,且牠被列在不可吃名單中的最後一個,表示非常重要。
「果然,蝙蝠是最毒的,」其身上至少有1千種病毒。然而,神警告我們不能吃,人類卻不聽。「打破疆界」的結果,就是造成今日瘟疫橫行。
潘榮隆牧師進一步以生物學專業表示,蝙蝠身上藏有大量不同的冠狀病毒,其實是有原因的。
多數開花植物必須授粉(傳粉),使得「代代生長」,否則世界會有糧食危機。白天有蜜蜂採蜜做這件事,晚上就由蝙蝠「接手」。在生物學中,蝙蝠是「有益人類」的哺乳類動物。
由此可見,牠對人類是多麼重要的生物,而人卻把牠當成魔鬼的化身,甚至吃掉牠。
「蝙蝠身上有很多病毒,因為神要『保護』牠!」以此免受幾千種生物的侵犯,讓人類能有糧食,得以存活。但人卻恩將仇報,「人吃牠,就得到這種(瘟疫)結果。」
由此即可知,神創造每個生物都有意義,有「疆界」的定準,我們必須尊重上帝,聽從祂的話。
2.原罪、3.破口:人生命中與生俱來的有些地方,會造成破口,這就是原罪。使徒行傳7:51,「⋯⋯你們的祖宗怎樣,你們也怎樣。」世人都犯了罪,虧缺神的榮耀,原罪會招致不好的事情、撒旦的作為進來。
(圖 / shutterstock)
瘟疫史中上帝的超前部署——基督徒扮演關鍵角色!
在這次瘟疫中,其實神做了許多「超前部署」,潘榮隆牧師說。
目前全球防疫措施主要有四項:
1.勤洗手:此觀念源自匈牙利的產科醫生塞麥爾維斯,於19世紀提出。其於1847年起推薦雙手消毒的標準,被公認為「洗手觀念」的先驅。他是一名敬虔的基督徒。
2.戴口罩:目前抗疫救命利器的N95口罩,源於百年前中國的「伍氏口罩」,由被稱為N95口罩之父的伍連德所設計而成。當時,中國東北爆發一場自十四世紀以來人類最大的瘟疫(黑死病),為防止飛沫傳染,他以雙層紗布遮於口鼻來隔離病菌,是N95口罩的前身,也使東北成為當時全球第一個成功止息瘟疫的地方。
伍連德是第一個被提名諾貝爾獎的華人,其太太是敬虔基督徒,岳父是牧師。經潘榮隆牧師去信詢問,獲知伍家為敬虔基督徒。神在中國留下第一批基督徒,他是其中之一,對抗疫工作出巨大貢獻。
蔡秉燚,臺灣裔美國人學者和發明家,因發明和申請N95口罩專利而知名(根據伍氏口罩),他也是不織布領域的專家。可見華人在此方面的貢獻。
3.隔離、保持社交距離(含封城):同樣為伍連德提出之防疫措施;並建立公筷母匙觀念。
4.施打疫苗:愛德華詹那(Edward Jenner),英國醫生,以研究及推廣牛痘接種、預防天花而聞名。1796年5月,他發明的天花疫苗是世界上第一支疫苗,因此被後世稱為「免疫學之父(Father of Immunology)」。發明出疫苗的他,為敬虔基督徒,其父親、哥哥、祖父、曾祖父,皆為牧師。
因著他們的付出,3千多年來殺死幾億人的天花,被克服了。世界衛生組織(WHO)於1980年正式宣佈,天花病毒自地球上「完全根除」,且不會再自然發生,並建議所有國家停止牛痘疫苗的接種。
奇妙的是,這些人都是神的兒女,其中不乏華人。
「神早就在歷史上,使用很多祂的僕人,做關鍵的事!換句話說,各位祭司們,你們在未來所面臨到這些災難,一定要扮演重要角色,如何團結、發揮神所賜的專業和智慧,對世界是大有幫助的。」
潘榮隆牧師舉出許多例子告訴大家,東方的經驗,加上西方的實證,古今中外通力合作,使天花滅絕。以史為鑒,天花能被滅絕,Covid-19有無可能?「既有前例,就有希望,」他如此認為,並鼓勵台灣的祭司們,回應神的命定。
在神的心意中,完成服事這世代的委任
禱告網絡總幹事潘劉玉霞牧師表示,全國逾千位祭司,不只是來聽一場信息,而是同心站立,渴望看見上帝領眾人突破,齊心在時代中成為神的祭司,站在兩造之間,堵住一切破口。
在靈界中,禱告網絡六、七年來,每天清晨進行晨禱,2千多個日子裡,幾百位祭司們不歇息地堅守崗位,用禱告堵住一切破口;神的話語成為雲柱火柱,在前方引導眾人,推開前頭所有一切攔阻和壓制。
「我們必定要在上帝的心意中,完成時代性的命定,完成我們服事這個世代的委任,並繼續往前推進,看見台灣在世界局勢中帶來奇妙的突破。」她說。
潘劉玉霞牧師。(圖 / 祭司總聚二 Zoom)
最後,眾人一起禱告:
1.求神赦免我們的驕傲,憑藉己力破壞了神所量的疆界。
2.面對疫情、天災、動盪中,要認出神創造的律與主權。
3.求神使用我們的生命、專業,能站在兩造之間代求防堵破口。
眾人禱告。(圖 / 祭司總聚二 Zoom)
相關閱讀》
氣候災難將比病毒加倍致命?為土地和世代治理!在震動中持守不震動的,1,400祭司齊獻祭
移除根源的樹,黑洞中填進了甚麼?檢視「你以為的」基督教文化,祭司當以神話語為中心
重商思潮使「兌換銀錢的桌子、連本帶利收回」成黑歷史?回歸「聖經經濟學」4大核心
精選要聞》
「沒什麼!我只是被聖靈充滿了」烈火特會壓軸—重量級講員張師母,敞開分享血淚見證
「請你原諒爸爸...」陳世欽牧師向自閉症兒道歉 道出服事至今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