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020)已超過70歲的張啟中醫師,是一位前往偏鄉行醫的醫療宣教士,在他47年的服事生涯中,有個經歷讓他印象深刻。許多偏鄉家庭沒有錢看病,他總說:「只要你們有需要,都可以來看病!」沒想到對方都會記得,甚至會在臨終前囑咐孩子「以後一定要回報張醫師!」因此每年過年前都有許多人前來「奉獻」。如今想起這些人的心意,依舊溫暖。
當醫師才能救爸爸!
張啟中的父親與祖父皆罹患嚴重地氣喘,當時沒有健保,醫療費用昂貴,光是氣喘一定要服用的類固醇,就會花費一半的薪水,有時甚至還要負債看病,讓家中生活緊缺,極為辛苦。每當氣喘發作,父親都幾乎喘到快要斷氣的程度,母親因擔心流淚不止,而祖父告訴張啟中:「你要當醫生才能救爸爸!」然而當年要考上醫學系極為困難,全國只有幾十個名額。
因此,張啟中刻苦地讀書,希望有一日能夠成為醫師,幫忙家中的需要;沒有錢補習,他就自製考卷,並杜絕所有娛樂,當其他同齡朋友在看電視、聽廣播時,就把所有時間省下來,拚命讀書。
承接馬偕醫師腳蹤,至偏鄉行醫
經過不懈地奮鬥,張啟中順利考上醫學系,在叔叔的診所工作,父親與祖父經過他們的治療,病情日漸穩定。大學時期,他參加醫療團契,時常跟著前輩們上山下海,至偏遠地原住民部落行醫,有些部落在深山地區,當地交通不發達,根本沒有人要上去!然而他們卻不辭辛勞,開車至偏鄉義診。
張啟中醫師至偏鄉的原住民教會義診,每次義診前他們都會先講道,分享福音。(圖/張啟中醫師提供)
看見靈魂的需要,眼裡閃爍光芒
每次到部落裡,當地原住民眼中都閃爍興奮的光芒。他們住在偏遠的山區,沒有醫療資源,生活極為辛苦,所以每次有醫生去都極為開心,而在一次次至偏鄉醫療的過程中,也興起張啟中醫師的使命感。
有一次,張啟中醫師看見當地的孩子,體內全是寄生蟲,挺著蠕動得大肚子,極為辛苦,然而在吃了驅蟲劑後立刻見效,排泄出一條條有兩公尺長的蛔蟲、鞭蟲、蟯蟲…,這樣的畫面,讓他的內心有極大地成就感。
結束義診後,原住民也會殺山豬招待他們,好幾個耆老唱八部合音,由一個人起音,接著悠揚歌聲便此起彼落地傳出,繚繞整個山谷。憶起這段過往,他說:「那是很美的畫面,內心非常感動!」這些經歷促使他多年來不斷至偏鄉行醫。
張啟中醫師特別提到,家族的基督信仰就是從醫療宣教士而來,祖父曾經在馬偕醫院擔任藥劑師,過程中因看見許多見證而受洗,時常會在家中分享信息,耳濡目染之下,也影響張啟中將醫療作為一生使命。
義診照片。(圖/張啟中醫師提供)
開設診所,為窮苦人「免費看診」
一畢業,張啟中醫師就開設「育民診所」,而最大的目的,就是希望可以自由運用時間,投入醫療團,並幫助有需要的病患。「只要你們有需要,都可以來看病!」這是張啟中醫師對許多病人說的話,那時許多原住民付不起醫藥費,但他不收取任何費用,用基督的愛心去幫助病患。
他也在治療中,看到有些原住民母親極為堅強,臨終前帶著孩子唱詩歌、禱告,並且囑咐一定要回饋給張啟明醫師,因此每到過年前兩、三天,就會有許多人扛著雞、鴨等來到家中,這些人雖然沒有錢,但豐收時就會來「付費」,讓他感受到許多溫暖。
張啟中醫師女兒的結婚照片。(圖/張啟中醫師提供)
作孤兒的父,成為孤苦伶仃人的依靠
幾年前,張啟中醫師又「收養」一位女兒。在診所中有一位護士,是被遺棄的孩子,自小在育幼院長大,但育幼院只能供養他們到14歲,之後就要自力更生, 院長將這位孩子送來診所工作。
她在診所中擔任護士,白天上班,晚上讀夜校,醫師全家都極為照顧她,將她視如己出,某一次她跟著張啟中醫師至教會義診,被教會中的師母介紹對象,兩人結為夫妻。在結婚典禮上,張啟中醫師作為父親的角色,牽著她的手,步入禮堂,將她託付給另一位弟兄,之後又要他們全家繼續住在診所的宿舍,直到擁有穩定收入後再搬出去。
40多年醫療之路,忠於信仰
今年71歲的張啟中醫師,依然樂此不疲地在偏鄉醫療,近十年間,他從山上轉戰到海邊,每一、兩個星期,都到偏遠的沿海地區義診,連當地的長輩都將他們視為家人,每次看到都熱情招呼:「你們回來了!」
醫師多年來至教會義診,與當地人建立深厚地感情。(圖/張啟中醫師提供)
至今40多年的醫療之路如何堅持下去?他分享,所有動力都來自於基督信仰,在受洗的那一刻他就決定 ,「上帝要怎麼使用我,我都完全擺上!強迫他們信基督的沒有用,我們不能逼病人改信宗教,而是要用無私的愛,盡量減輕對方痛苦,讓他們看到一個基督徒愛的榜樣,潛移默化地認識神。」
張啟中醫師熱心傳福音,在台中公義行動教會分享見證。(圖/張啟中醫師提供)
精選要聞》
美國大選過後,未來仍有盼望? 眾牧者呼籲:重點不在於誰選上總統
「你是他人生遇到的最後一個基督徒!」曾忽略聖靈聲音失靈魂 林文華牧師:祂醫治我
第一屆台東復興祈禱聖會》你的福分被「忙碌」偷走了嗎? 楊道諾牧師提復興三大關鍵
誠摯的邀請每位讀者以奉獻來支持這份新聞媒體,並且為我們加油打氣,讓每一個神所賜福的事工,化為百倍千倍的祝福。謝謝您~(點此奉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