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近期美國網紅家長間興起「把隱私還給孩子」運動,網紅寶寶的成長隱患討論正發酵。(圖/shutterstock)

因為科技,「真人實境秀」正抓住許多人的眼球...假若網紅寶寶的每個生活細節如一場戲,在網路被數千、數萬粉絲觀看;未來,當他有自主意識或成年後,回顧「從小活在眾人視野中」將有何感受?


基督徒諮商心理師指出,「孩子的隱私、安全」很重要,也是最顯而易見的,但「曬兒是否會影響孩子形塑內在的過程?甚或埋下憂鬱種子?」這是同為人母的她,想邀請父母反思的問題。

網路雙面刃,全看如何使用

隨科技發展,帶來以「粉絲經濟」為核心的商業模式,我們不再需要明確表達意見或立場,僅透過瀏覽和互動就能為他人帶來實際利益,此趨勢下,不少網路紅人過度分享生活,歡迎陌生人觀看。

 

雖透過網路生活展示,能為粉絲帶來娛樂、啟發,但也可能引發隱私問題。

 

近期美國網紅家長間興起「把隱私還給孩子」運動,TikTok上,有多位網紅家長不再上傳,或刪掉所有孩子的影片,甚至拍片呼籲其他家長「將隱私還給孩子」。可見「網紅寶寶的成長隱患討論」正於社會發酵。

 

「臺灣基督復臨安息日會臺灣區會」青年事工部牧師萬皓然分享,就現在社會來看,若父母經營角度、心態不符合社會期待,又或對社會事件過度評論,可能引發遭網友肉搜或攻擊。

 

家中有一個國小的女兒,他認為,在網路分享貼文、影音並無不好,但提倡以謙卑角度「彰顯神的恩典」,例如:分享在基督化家庭中孩子如何成長,如此較不易「物化孩子」,並教導以感恩心態分享神恩典,也是大眾接觸福音的契機。

 

另外,記錄孩子成長點滴時,因女兒已有自主意識,所以他會徵詢其同意,才把照片上傳網路,假若不願意,就改以文字描述,或使用孩子背影照片。

 

萬皓然分享,平時女兒可以借用其手機,及使用家中電子產品,但若要「擁有自己的手機」,他與師母的共識為「高中之後」,因多個研究顯示,孩子太早使用手機,易導致孩子情緒、判斷力等問題。

 

並建議父母,當孩子開始摸索社群軟體和手機時,可以及時從旁陪伴、協助,不僅能創造美好的親子回憶,也建立彼此信任感,當孩子遇到狀況就會找父母討論,並了解隱私權的重要。

 

萬皓然以詩篇127:3-4共勉,「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所懷的胎是他所給的賞賜。少年時所生的兒女,好像勇士手中的箭。」用心面對信仰時,父母就如大能的勇士,孩子是手中的箭,無論遇到多大困難,只要團結合力定能克服!

  • news-details
  • 萬皓然牧師與家人合照,他提到社群媒體若妥善運用,將成傳福音利器。(圖/萬皓然 提供)

孩子是「產業」或「創作物」?

伯特利身心診所諮商心理師魏棻卿分享,身邊有不少同儕幫孩子架設社群帳號,準備公開紀錄整個育兒過程,她也曾閃過此念頭,但因個人特質,不喜歡經營社群平台,所以無付諸行動。

 

在「曬兒」上,值得注意的是,每個小孩都是獨立個體,長大後不一定與父母個性相同,樂意公開分享自己的生活。

 

且過去社群分享多以照片為主,現今卻多了「影片」,而這些影音會在網路上廣泛長久地傳遞,因此20年後,當這些網紅寶寶長大後,相關效應可能會愈趨顯著。

 

具備媒體經驗的魏棻卿進一步指出,除隱私安全問題外,在這「人人都能網紅」的世代,可歸結三大方向的負面影響:

 

1.過度美化他人人生

有研究指出,時常使用臉書的人,易有負面情緒、自我認同感較低,因大多人在社群媒體上都「報喜不報憂」,所以當我們看到別人過得好時,易落入比較的感覺,便失去喜樂。

 

2.過度人際關係結構

其2歲多的孩子,已能從影片中指認自己的身影,因此也會想摸索手機,至此,便開始建構孩子對人生的想像。

 

而曬娃的內容創作物,無形中會讓孩子在意外在形象與評價,在學齡前提早進入社會化。

 

過去,當學校朋友不理我們時,內心便覺得難受、感覺難以消化,而當孩子發現之前的貼文有100個讚,此次雖貼文下無負面批評,但只有90個讚時,當中的心情落差,幼小的心靈可否消化?何以明白自身價值不在於外界評價?

 

3.過度追求他人認同

進入學校前,孩子只要追求父母和其他家中長輩的認同,假若父母喜歡透過社交軟體連結,在此價值觀傳承下,孩子也會較注意社交媒體的反應。

 

社群具有「即時性」的特點,一旦亮出購買厲害的東西、穿著華美的衣服、享用美食大餐等,容易換得許多按讚數及羨慕眼光,孩子跟大人一樣,都會從中獲得「短暫的自信」,長期潛移默化下,會建立及時行樂的價值觀。

 

然而,「棉花糖實驗」發現,能忍住不吃棉花糖的孩子,日後在學業、經濟與人際關係上,與不忍耐的孩子相比成就來得高,因此有必要培養孩子延遲滿足,並將自信建立於此,如:用功念書、學習才藝,練習需長期累積才有顯著成就的事上。

 

大人已擁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及能力,但在孩子年幼,正形塑價值觀、人生觀之際,「能否將眼目著重在長遠目標?」這是為人母的她較重視的。否則未來,孩子如何能做更深層的人生規劃!

  • news-details
  • 網紅寶寶對大眾公開生活記錄,容易使人聯想到電影《楚門的世界》劇情。(圖/shutterstock)

  • news-details
  • 萬皓然牧師鼓勵,比起單純曬娃,若以「分享信仰家庭生活」為切入點使用社群媒體,可以更榮耀神。(圖/shutterstock)

給父母的反思:引導孩子走什麼「道」?

魏棻卿分享箴言22:6,「教養孩童,使他走當行的,就是到老他也不偏離。

 

並指出,可以當作人生運作邏輯,《聖經》講的是「真理的道」,然而很多父母的教養提倡的是「世界的道」,以物質為導向。

 

然,社群媒體的特性就是「放大」世界的道,因此身在世界的我們,要常反思自己傳承什麼給孩子,她祈願我們都有神的智慧,能教孩子「判斷」而非「討好」世界。

 

採訪尾聲,她強調,「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127:3),經文的「產業」非等同「資產、工具人或所有物」,而是神的祝福,因此父母也要尊重兒女的個體

 

曾有位40多歲的來談者提到,高中時的信件被父母擅自拆開,讓他覺得不被尊重,但父母認為:「你是我生的,為何不行(拆信)?」可見孩子雖尚未成年、父母在法律上有保護職責,但孩子有被尊重的心理需求;較年幼的孩子所要求的尊重範圍,可能不都合理,可先以適度設限。

 

當臉書和其他社群媒體,隨時將世界帶到面前,或世界對我們生活指指點點時,魏棻卿祝福大家都能「不要效法這個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羅馬書12:2),有智慧判斷是非,不討好世界,而更注重鏡頭背後真實的人際關係

「總歸一句就是,社群媒體跟金錢一樣,它不是萬惡之根,而是中性的,端看怎麼運用,

 

我也肯定社群媒體的某些功用,讓人得到心理支持,

 

但要注意的是,適度的使用是資源,過度使用就成貪婪的綑綁,社群高度曝光的需求,某程度而言,可能會成為挾制與貪婪的工具。

 

這對孩子內心的測試強度太強,因此父母在當中扮演的職責相當重要!

 

要幫助孩子使用《聖經》或世界的『道』,須從父母做起。」

 

——魏棻卿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