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帖撒羅尼迦前書5:18,「凡事謝恩,因為這是神在基督耶穌裡向你們所定的旨意。」經科學證實,「感恩」不只是種好品格或善良風俗,還能影響大腦迴路,調節壓力、改善失眠!特別是,當我們易將很多事情視為理所當然時,能幫助我們的眼目,從「問題」轉移到「神在生命所做的美好事」,若一直無法擺脫恐懼和壓力,這,或許正
2024年中華民國總統及立法委員選舉將於本週六(1月13日)舉行,你準備好要投票了嗎?若是實際居住地與戶籍所在地分處兩個位置,在台灣目前仍未有「不在籍投票」的制度時,你打算回家投票嗎?會否因著個人選擇,與親友間產生衝突?不論最後做出的決定與考量為何,在投票日倒數的最後時刻,不妨從「制度面」與「做選擇
面對他人稱讚,總習慣性回應:「沒有啦。」在職場上獲得升遷或褒獎時,總會覺得自己只是「運氣好」。你過著人人稱羨生活,卻覺得自己彷彿只是一個「冒牌貨」,擔心有天被別人發現:自己其實沒有他們想像中的那麼「優秀」。上述這類難以自我肯定的現象,在心理學上稱為「冒牌者症候群」,常見於高成就女性,受原生家庭、求學
電影「芭比」賣座的同時,玩具廠商美泰兒(Mattel)打鐵趁熱、推出其中一個真實版娃娃而引起熱議,那就是因電影走紅的「怪芭比」!不少網友見狀後,紛紛留言:「要收要快!」、「是我見過最漂亮的芭比」、「她超棒的,很有智慧」此一角色在電影裡原是邊緣人物,是一個在人類世界被玩過頭的娃娃,後來自體變異而離群索
聖經,為何要反駁心理學研究?心理學能否解釋人類的墮落?曾任新加坡科研局高級研究組組長顏慶應博士,從聖經找出人類墮落的記載,試圖以「護教學」的方式,提醒基督徒在面對心理學的研究論述時,應以真理立場作回應,避免陷入罪惡的誘惑。否則可能落入「斯德哥爾摩症」,也就是,即使受到罪惡墮落的俘虜,卻不去抵抗世界的
「那我現在變成頒獎人了!」坦然接受頒獎失誤的陳建瑋,以其高EQ化解了尷尬的場面,也意外地使此事件成為目光的焦點。第34屆金曲獎,於7月1日禮成落幕。金曲獎的頒發,本意是要鼓勵幕前與幕後,用華語、台語、客語、原住民語作為表達媒介的音樂人。然而,今(2023)年的頒獎典禮中,因著唱名烏龍的緣故,「最佳單
上世紀中國最重要的神僕人倪柝聲每天讀19章《聖經》、烏干達的慕約翰14章、印度的柯馬太14章,而宋尚節當年被誤認、並鎖在精神病院193天,共讀了《聖經》40遍,平均每天讀246.4章。無怪乎,在他們主領的聚會裡、主藉他們的手,行各種神蹟奇事,以印證他們所傳的聖道...
自1990年代開始接觸教牧諮商領域,藉著不斷學習與實踐,張宰金牧師迄今已累積了逾萬小時的會談時數,陪伴無數人們走過人生低谷。然而,張宰金認為,服事的道路沒有盡頭,他說:「願意持續投入,直到見主面的那天!」這樣的熱忱與委身,不只是因著發現個人恩賜、進一步加以發揮。更特別的是,張宰金在人生歷程中,也曾走
片酬曾高達6億的知名影星-尼可拉斯·凱吉(Nicolas Cage),近日宣布破產的消息引發討論。有鑑於此,我們應當如何「有感理財」,進而正確度過各種花費試誘,或卡債危機呢?
奧黛麗博士說:「我的父親早逝,我的成長過程裡沒有父親,也為此深感悲傷。」對「無父」有深切體會的她繼續說:「如果,你對『父親』也有一些消極情緒,我想和你分享,為什麼『慶祝父親節』對我們是有益。」
《當恐懼遇見愛》這本書中描述到:「我們內心深處,時間是靜止不動的,過去發生的事,會一直持續到此時此刻!」研究童年經驗超過25年,擔任佳音電台、好消息節目主講人的錢玉芬教授,在永和禮拜堂的幸福講座中,以自身生命故事分享,童年經驗帶來的深遠影響,又當如何抽絲剝繭,脫離綑綁?
「基督徒需要心理諮商嗎?」這是許多人會提出的疑問。很多人聽見心理諮商,會與人本思想劃作等號,其實這是對心理諮商的誤解。在美國神學院任教、並有20多年臨床經驗的黃芯芯教授,分享與「人本」截然不同的觀念,以「神本」的角度出發,幫助基督徒認識自己、治療創傷,釐清信仰道路上的阻礙。
從神學、哲學,再到心理學博士,張傳琳傳道用生命經歷去認識神,也用學術涵養,去培養「傳神的道」所需的解惑能力。解什麼惑?解世人對神的錯誤期待,以及對愛與痛苦的錯誤解讀。
「當一個孩子用非理性的舉動、生活型態去表現內在的心情,這代表一定有什麼事發生在他/她的生命裡。」拒學10年的孩子竟能讀到美國教育碩士、還擁有教牧學博士學位,成為知名心理課程講師,20多年來以心理諮商及輔導專業幫助許多人重回人生軌道。林凱沁老師用自己的故事告訴你:遇到苦難不要怕,最重要的事情解決了,未
「你知道那個誰誰誰竟然做了這樣的事嗎」、「天啊,真的嗎,沒想到他(她)竟然是這樣的人」…公司茶水間、通訊軟體群組裡,吃飯閒聊找話題時、想要在新環境建立關係時…幾乎每個人都聽過或講過類似的對話。在說這些話前,你有經過查證嗎?又曾經問過當事人嗎?探詢過事件來龍去脈或真偽嗎?如果都沒有,你可能已經陷入往來
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需要、獨特的感受方式。在關係中往往沒有絕對的對跟錯,只有雙方是否願意連結在一起。更重要的是,沒有人一定需要達到你的期待值,正如你也不會希望別人一直希望你達到他們對你的期待值一樣。 我並不是說要保持著一種「啊,對啦,沒有期待,就沒有失望」的心態。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