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details
現任央廣《情緒腦萬歲》與復興《情緒的秘密》的主持人心蒂,陪伴許多青少年度過情緒風暴。(圖/shutterstock、心蒂 提供)

現任央廣《情緒腦萬歲》、復興《情緒的秘密》的主持人心蒂,擅長生活化地介紹情緒,並在自學團體葉學堂擔任專輔老師;不斷在靈性諮商領域進深的她,過去十幾年也是基督教青少年社群網站(哇咧星樂園)的輔導組長;她以長期陪伴、熟悉i世代的經驗,分享如何關懷青少年情緒。

據漢東尼(Tony Reinke)在福音網站Desiring God分享,「i世代」是出生1995年至2012年,現年約介於9至26歲的孩子。相較於數位移民的父母,他們出生於網路商業化的時代,是網路原住民。

 

因此,i世代非常熟悉科技使用,對此感到自在,社交活動大量在社群網站上進行,學習型態已轉變成任何內容(whatever)、任何時間(whenever)和任何地點(wherever),從小就身處在資訊爆炸的刺激中。

 

心蒂分享》兩位「居家防疫青少年」的心情現況

一位剛會考完的國三男生,考試結束,正處於可以徹底耍廢的心情,但不能和同學見面、沒有畢業典禮,讓他有點沮喪,不過大家在網路上保持聊天、傳簡訊,只是會一直哀怨「好無聊」。這位男生猜想,居家上課的學弟們一定非常想打電動,如果自制力低又被管,可能容易因此和家人有衝突。

 

防疫期間他較在意的心事,是想用網路和心儀的女生保持互動,卻發現非常「尬聊」(很尷尬、不知道怎麼聊),他可以想像熟悉友人的反應,但隔著螢幕面對喜歡的女生已讀不回、或冷落他和其他人聊天,讓他變得患得患失。

 

另一位國二的女生則表示,目前和同學都覺得在家學習的效果很好,因為在校班上同學會聊天、互相干擾,但她也坦承遇到不喜歡的課,會開始看劇或做別的事;照表操課的生活,沒有特別增加家人相處的時間,只是節省了交通,而她很希望「上課時家長不要干預,就像平常學校和家庭分開,不要特別觀察自己有沒有專心?在做甚麼?」

 

心蒂分享:「如果父母管很多,可能衝突就多,建議在網路限制上寬鬆一點,因為他們除了線上上課,也有社交需求,使用網路的時間勢必變長,如果太嚴格,衝突會變大;這部份父母需要有新的眼光去調適。

i世代從小熟悉網路,對線上學習並不陌生,社交模式也在網路中建立。(圖/shutterstock)

i世代》在網路社交中成長,較不易同理共感

面對這些約從「國小高年級就擁有個人網路裝備的青少年們」,心蒂的觀察是:「即使知道面對面互動比較好,但相較過去我們假日到同學家住一晚,或是聊很久的電話,他們幾乎都取代成線上簡訊聊天,女生也可能花兩、三個小時追劇,男生則是會一起打電動,社交模式已經轉換。」

 

並說明:「社會刺激變少,他們的同理心、共情能力也會比較低。」心蒂解釋,深度對話的能力,必須透過大量面對面地互動,才能塑造出來,感覺到別人的感覺,再用這個經驗去思考自己的感覺。同理心發展較遲緩,可能會表現在講話傷人,但他並沒有特別的感知上。

 

家長可以這麼做》傾聽,讓他多說話

心蒂說:「我們是透過把想法說出來,才能更好地去組織資訊、進行思考,不然只是接收大量資訊,沒有真正篩選、整理和吸收。」防疫期間,父母和孩子長時間地共處一室,她建議:「可以珍惜這樣的機會,放長遠的眼光和孩子聊天。

 

不是問孩子「成績好不好?上課怎麼樣?」的單向、蒐集資訊的問題,而是問他的想法,而且不要糾正,心蒂說:「可以不斷地刺激他思考、說出來,若孩子一時想不出來、說不出來,或對你想法理解錯誤,都沒有關係,父母不一定要立刻回應,沒有嚴重的事,也不用立刻指正,不然小孩就不跟你聊天了。」

 

當孩子同理共感的能力較低,其實也代表沒有那麼清楚自己的情緒,如果問他「有什麼心情?」他可能會說沒有,但卻不是真的沒有,而是因覺察和表達能力,還不足以讓他說出來。

 

家長可以這麼做》坦然真實,一起合作

心蒂分享:「i世代的孩子,其實喜歡用合作的方式,一起解決問題。」既然現在大家都要在家,怎樣不互相干擾?怎麼尊重私人空間?又如何盡應盡的責任?她建議:「可以和小孩一起討論、訂立規則,如果發現太嚴格了,或太鬆散了,就再來討論,每天都可以有一點家庭聚會的時間。

 

並說明父母需要降低權威感,不要認為自己不能犯錯、不能很累,她說:「不如讓小孩知道你的難處,家長分享脆弱,也可以幫助小孩建立同理能力。

 

許多父母習慣「問題要馬上解決」,但心蒂認為「溝通,需要長遠來看」,如果非要當下就解決問題,如今天上課不專心、滑手機,就直接不准或沒收,那就會容易引發衝突。心蒂說:「我建議父母的規矩要鬆一點。」

面對i世代,家長可以敞開心胸、保持彈性也坦然真實,用討論、合作的方式共度非常時期,並珍惜難得的居家時光,讓孩子多說話,在面對面的交心時刻,分享自己的心情,可以幫助孩子增進同理心。(圖/shutterstock)

溝通的核心差異》就是這樣vs不一定

心蒂分享:「兩個世代中有一個明顯的差異,是i世代的眼界比較廣。」並說明孩子從小上網,知道有許多不一樣的事情,思維傾向「事情不一定非得怎樣,總有不同的選擇。」但相對而言,也比較缺乏自信。

 

心蒂解釋:「當接觸的環境多變時,其實容易自我懷疑;選擇那麼多,現在的決定是對的還是錯的?」網路世代的難處,使他們不容易理解為什麼上一代可以如此獨立?勇於承擔?多變帶來的厭世感、沒有把握,他們總會想:「我到底能力夠不夠?那麼多選擇,我要怎麼思考啊?」許多挑戰,不容易被上一代理解。

 

所以,當家長看到一個問題,就快速地說這件事就是怎樣時,對i世代來講就覺得:「你為什麼可以這麼有自信?萬一是錯的呢?」心蒂感到,這是兩個世代在溝通想法時,會出現的核心差異。

 

如何建立i世代的信仰》在對話中,並肩同行

心蒂認為i世代很可以接納和他們對話的人,如果採「我教你學、我指正你,就是幫助你」態度,則容易流失他們,孩子會覺得「你既不理解我,為什麼你說的是對的?」網路社交模式,也造成他們較強烈的疏離感,不容易信任別人。

 

心蒂感到,i世代確實較個人主義、也較沒有「為大局著想」或是「你付出這麼多,所以我應該怎樣」的想法。她建議:「用開放的思維,讓孩子感受到你想理解他、對他有興趣,當他在乎你們的關係,就會產生一個動力:把你的話放在心上,並開始思考、回應。

 

舉例來說》如何面對靈性低潮?

心蒂分享一個帶小組的例子。有學生主動詢問什麼是「靈性低潮」?她於是開始了這個主題;一般傳統反應可能是「趕快關心、多鼓勵、多禱告,告訴他只要仰望神」,但心蒂選擇和他們說:「我們就來聊聊基督徒靈性低潮這件事。」

 

心蒂請學生有所準備,在小組中討論why(為什麼有靈性低潮?)和what(什麼是靈性低潮?),但不討論how to do(如何做?),她說,因為當一有how to do的思維,就會給出標準答案,但她希望先保持一個開放性,就來聊聊這件事。

 

大家開始發現,每一個人靈性低潮的原因都不一樣,而當學生知道自己不用被定義、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就能更坦承地往下挖掘,也才比較看得懂自己卡住的原因,過程中,群體也產生了一種「可以坦承脆弱,不需要比較」的信任感。

 

對輔導者而言,必須對抗心中的不安全感,並要更敏銳於聖靈、對神有更大的信心,不用「一次性說服他歸向神」來解決,而是讓他知道「我要與你同行」;心蒂說:「讓他知道關係會持續下去,並在關係中創造隨時可以說真話的空間。」她認為,這是現代向年輕人傳福音必須看重的地方,要讓對方始終有思索的動力。

長期擔任青少年輔導的心蒂,深感「謙卑」是陪伴生命重要的特質,在輔導關係中,必須敏銳於聖靈的帶領,不斷地仰望神對學生的心意,並讓對方體認到自己將與之同行的安全感。(圖/心蒂 提供)

世代同行,互相學習

心蒂說:「挑戰自己更開放、不評斷的過程,靈命也會進深,會更想更貼近上帝的心意,另一方面,也才能真正影響孩子。」透過無所不談,來認識孩子多元的面向,慢慢地會看見他的本質、一個內在立體的他,而前提就是「不要權威,也不要論斷,保持關係、長久地對話。

 

心蒂分享:「我覺得,i世代讓我們其他世代最感不安的是真實。」當他們坦率表露不喜歡你、不想聽你,直接嗆聲或離開,可能會讓長輩覺得好冷漠、好無情、好不知感恩,為對方諸多的行為貼上標籤。

 

但心蒂說:「那是站在我們世代的脈絡去看,從他的角度,他本來就可以選擇他要的,也不會因為選擇而愧疚,所以真的不一樣;減少對立,從開放性地理解開始,我們也可以看見如何從他們身上學習。」

新的世代有新的挑戰,如何世代同行、彼此學習,是世代間共同的課題。(圖/shutterstock)

 

精選要聞》

疫苗15萬劑莫德納今抵台 專訪第一線疫苗研發

是診所也是社區教室! 疫情升溫後赴前線支援,鄭仁信醫師:關鍵時刻的抉

香港抗癌歌手李明95月安息主懷 「雖魔鬼會攻擊我,但路上都使

 

 

在今日報的感動,想讓您知道》點此奉獻

 

 

立刻加入今日報LINE,熱門文章一次看

簡單好用!一鍵閱讀今日報—自己做今日報App

分享
意見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