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關鍵字
(讀經:利未記23~27章) 時光不息,人卻可以。 上帝命令以色列人,六日作工,第七日安息,就是讓人暫停忙碌的腳步,轉臉與時光共舞。對遵守主命的人來說,永不會無比傷感的問:時間都去哪兒了? 除了每週一次的安息日,一年到頭,神還為以色列人設立七大節期: 正月十四日是逾越節。日落黃昏,家人圍在一
(讀經:利未記16~22章) 會幕的結構分為三部分:院子、聖所和至聖所。 雖然聖所和至聖所之間僅有一條幔子相隔,但祭司們卻不能隨便進人。惟有一年一度的贖罪日到來的時候,大祭司才可進去直面約櫃和施恩座。 贖罪日當天,亞倫要用水洗身,穿上聖服,戴上冠冕,整個過程嚴肅認真,容不得半點馬虎。在為百姓贖
(讀經:利未記8~15章) 讓亞倫和他的兒子作祭司,並沒有經過民主選舉,乃是神親自的揀選。而且,祭司的身份是世襲的,唯在亞倫家中代代相傳。 每逢獻或遇重大節日時,祭司便身穿聖服,頭戴冠冕,出現在眾人面前。他們需要熟悉獻祭的流程,每日代百姓向神獻祭。至於生計,他們無需操勞,全部由其他支派來供應。
(讀經:利未記1~7章) 向神獻祭,是選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燔祭的意義是完全奉獻,表明了一個人承認自己所有的都是神的,願意把自己和所有的完全獻給神。正因此,獻為燔祭的祭牲燒的也最為徹底。 除了放牧之外,以色列人也種植農田。素祭就是向神獻上地裡的土產,主要表達的是對神的感恩之心,並承認一切食物
(讀經:出埃及記32~40章) 摩西上山領命,百姓在山下靜靜等待。將近四十天過去了,摩西卻遲遲不歸,他們以為摩西再也回不來了。 國不可一日無君,何況是四十天。再說,前路甚遠,他們迫切需要一位引路者。因此,他們要求亞倫造一個神像。 或許迫於壓力,或許覺得百姓的理由十分充足,總之,亞倫沒有推辭。他
(讀經:出埃及記19~31章) 離開埃及後三個月,以色列人來到了西奈曠野。 對摩西來說,這一帶他太熟悉了。過去的四十年,他曾在這裡牧羊。本以為是大材小用,浪費時光,現在得知都是神奇妙的安排。 每個願意為主所用的人,回首往事時,總會發現生命中的所有經歷都不是徒然的,都是寶貴的屬靈財富。 此地安
(讀經:出埃及記14~18章) 美國首席大法官約翰羅伯茨在參加他兒子的初中畢業典禮時,發表題為《我祝你不幸並痛苦》的演講。 離別時,人們最喜歡說的話是「我祝你一帆風順」、「萬事如意」、「心想事成」等,而他竟然祝這些孩子們不幸並痛苦,令人匪夷所思。仔細聽,便發現他不是希望孩子們一生都不幸且痛苦,乃
(讀經:出埃及記11~13章) 在法老的「積極配合」下,最後一災如期而至。這一天,以色列人宰殺羊羔,將羊血塗在門楣與門框上。 埃及人呢?他們跟往常一樣,晚飯吃罷,就早早的睡了。半夜時分,耶和華巡行埃及地,擊殺一切頭生的。凡門上有羊血的,滅命者則越門而過。 當哭聲在埃及遍地響起時,法老徹底傻眼了
(讀經:出埃及記7~10章) 在聽了摩西的請求之後,法老的態度很明確,就是堅決不同意。為了讓法老妥協,耶和華神先是讓摩西行神跡警告他。仍不同意,災難便降至埃及地。 開始的時候,法老根本不在乎。隨著災難的升級,法老似乎變得有點謙虛了。但是,每當災難退去後,他便立刻翻臉不認人。 災難接踵而至,法老
(讀經:出埃及記1~6章) 時光飛逝,約瑟的事蹟亦隨雨打風吹去。 在新任法老的眼中,日漸強盛的以色列人再也不是什麼「恩人的後裔」,乃是國家安全的重大隱患。因此,遏制其發展,使他們逐漸消失便是法老所能想到的最佳策略。 法老命收生婆將希伯來的男嬰殺死,只留下女嬰。但她們敬畏神,將王命當作了耳邊風,
(讀經:創世記46~50章) 當孩子們都長大成人的時候,雅各明顯地老了。 年輕時,他思維敏捷,凡事都胸有成竹;身體強壯,一個人就能搬動井上的巨石;辯才滔滔,讓來找他算帳的岳父羞愧而歸。 如今,雅各老了。 在聽聞約瑟的「死訊」時,他哭了,那麼無助。在遭遇饑荒時,他打發孩子們去埃及買糧,語氣是請
(讀經:創世記37~45章) 約瑟從小就不被哥哥們待見。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因為他蒙父偏愛,身穿彩衣,在一身灰黑色的孩子眼中,自是扎眼;二是因為他不與兄長們同流合污,且時常向父親打哥哥們的小報告;三是因為他做了兩個異夢,預示著將來他的地位要遠在眾兄弟,甚至是父母之上。也正因此,哥哥們給約瑟起了個
(讀經:創世記27~36章) 以撒是個「富二代」,也是個「信二代」。 當妻子不生育,饑荒等難題接踵而至時,讓人想到了這與亞伯拉罕的經歷何其相似。這足以說明,「信二代」也需要親自去經歷神,不能只活在父親的故事裡。 面對生育的難題,以撒沒有另闢蹊徑,而是向神禱告。在等待了二十年之後,雙胞胎的兒子出
(讀經:創世記21~26章) 當亞伯拉罕100歲時,以撒出生了。漫長等待時的焦慮,曲折過程中的掙扎,幾乎絕望時的無奈,在這一刻,全部化為興奮和喜悅。 上帝說到做到,再次用事實證明證明一個真理:在祂沒有難成的事。 以撒的到來,對亞伯拉罕夫婦來說是大喜事。但對夏甲和以實瑪利來說,他們在家裡的好日子
(讀經:創世記12~20章) 信心的成長是一個緩慢地、與上帝互動地過程。亞伯蘭就是最好的例子。 在聽到上帝的呼召後,亞伯蘭就舉家遷往迦南,很明顯,這是信心的舉動。但是,到了迦南地不久,他就因饑荒而下到埃及,且在埃及人前稱妻為妹,如此便暴露出了他小信的一面。 在上帝的干預下,亞伯蘭因禍得福。於是
(讀經:創世記5~11章) 日落黃昏,晚餐吃罷,以色列人搬塊石頭,圍坐在摩西身旁,靜候開講。 摩西的故事從上帝創造天地開始講起。儘管聽眾們滿臉驚奇,卻沒有人舉手發問:「摩西,上帝真的存在嗎?進化論還是創造論?恐龍在哪裡?」對他們來說,這些都不是問題。 摩西講的故事穿插在家譜中間,特別是創世記1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
我們的心等候耶和華,他是我們的幫助、我們的盾牌。我們的心因他歡樂,因為我們倚靠他的聖名。耶和華啊!求你照著我們所仰望你的,向我們施慈愛。
-詩篇33:20-22